春耕时节,闽北大地绿意盎然。在福建省顺昌县,一座座完成烤烟育苗任务的农业大棚里,早稻秧苗青翠欲滴,玉米植株挺拔茁壮,空心菜长势喜人。这些大棚在完成烤烟育苗任务后,通过创新轮作模式,实现了从“闲棚”到“聚宝盆”的华丽转身。
作为传统农业县,顺昌县每年3月完成烟苗移栽后,全县的标准化育苗大棚便进入长达9个月的闲置期。如何让“沉睡资产”焕发新生,成为当地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课题。
顺昌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经过三年探索实践,率先创新推行“烟稻轮作+多元种植”模式,成功打造“烟叶—早稻—蔬菜”周年轮作模式,实现“一棚三用”,让闲置资源“活”起来、土地效益“涨”起来。
据企媒创氪获悉,在埔上镇墩头村的育苗大棚内,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农户叶财兴正细心查看秧盘湿度。“往年露天育秧最怕‘倒春寒’,如今大棚精准控温,出苗率从70%提高到95%以上。”
技术员介绍道,推行“烟稻+N”模式后,大棚育秧使早稻栽插期提前7至10天,亩均增产约50公斤,可以为农户每亩增收150元。目前,全县已有98座大棚开展集约化育秧,服务早稻种植面积超1万亩。
育苗大棚里的早稻育秧。
在建西镇际会村,闲置大棚里呈现另一番景象:烟苗移栽后播种的玉米苗长势喜人,空心菜郁郁葱葱。顺昌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温湿度智能调控等技术,将传统育苗大棚升级为“智慧工厂”。“通过错季种植,大棚年利用率从30%提升至90%,这种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设施利用率,还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种植大户廖永福介绍。
烟苗移栽后育苗大棚里正在种植玉米。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4年,顺昌县全县烟稻轮作面积达1.3万亩,带动户均增收1.8万元、农业机械化率提升至78%,化肥农药使用量下降10%,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增长0.2%。
从“闲得慌”到“忙得欢”,接下来,福建省顺昌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将以烟稻融合为抓手,推动产业多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如今,“烟稻+N”模式正带着这座闽北山城用智慧和汗水,在绿水青山间描绘现代农业的崭新图景。(张明强、杨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