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临空经济区临江镇先锋村,80余亩白色大棚整齐排列,其中20余亩为专职育苗棚,辣椒、小番茄等蔬菜苗长势喜人。村副书记许志勇穿梭其间,翻土、查看幼苗长势、指导工人管护这片土地,承载着他从“返乡新农人”到“育苗领路人”的蜕变,更展现了先锋村以育苗产业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大棚内蔬菜长势喜人。


许志勇是一名90后,2015年选择回到家乡。此前,他在外打工、做个体户、跑工地,“挣不到现钱,还顾不上家”的现实让他决心回乡。

“从小看家人种地,十几岁就跟着长辈学,用传统方法种了几年,发现产量和质量总上不去。”带着对土地的熟悉与困惑,他开始买书、刷农业技术短视频,向种植能手请教,逐步摸索出育苗门道。2020年,因“种地种得好”,他被推选为村副书记。

2021年,相关领导调研先锋村时提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村两委讨论后决定:依托许志勇的育苗经验,建大棚发展育苗和蔬菜种植。

“做自己擅长的事,才有信心。”2022年,首批50亩大棚建成投产,如今已扩至80余亩,成为临空经济区蔬菜产业园的核心育苗基地,辐射仁里村、红碑村等周边区域,带动形成“核心引领、多村联动”的产业格局。


80余亩大棚。


“刚开始育苗时,全靠老一辈经验,苗子成活率低、抗病性差。”许志勇说,传统育苗的局限促使他走上技术创新之路。他白天在大棚里忙碌,夜晚研读种植书籍、学习农业技术视频,还主动到外地考察,逐步攻克控温、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如今,通过精准把控播种时间、湿度调节和品种筛选,苗子成活率显著提升。

凭借过硬的育苗技术,先锋村的蔬菜苗逐渐打开市场。“重庆、遂宁、简阳、成都、乐山、眉山、内江……周边多个城市的客户都来订货。”许志勇介绍,最初在资阳天王市场批发蔬菜积累的口碑,加上“育苗+技术指导+售后”的全链条服务,让订单越来越广。客户不仅看重苗子质量,更信赖他“包售后”的承诺。从播种到定植,种植户遇到技术问题可随时电话咨询,甚至获得上门指导。“啥时候施药、剂量多少毫升,都得手把手教。”


许志勇在翻土。

每天清晨,十多位村民准时到大棚务工。许志勇表示,基地优先吸纳贫困户,通过合理安排工种,确保常年有13至14人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至3000元。

产业发展不仅带来务工收入,更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目前,基地年产值约140万元,辣椒、莲花白等蔬菜通过错峰种植和上市,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效益。

面对未来,许志勇有着清晰的“育苗梦”:“现在靠经验育苗,下一步要靠技术‘提档升级’。”他计划引入嫁接技术,尝试培育茄子、丝瓜、冬瓜等高端苗种。这些品种对温度要求高,冬季育苗难度大,但若突破技术瓶颈,单株利润可达普通苗的几倍。谈及愿景,这位扎根土地的“新农人”眼里闪着光:“希望将先锋村的育苗技术传给更多乡亲,让临江镇的苗子成为川渝市场的‘金字招牌’,帮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

全媒体记者 苏秋伃 李思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