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美好,农事正旺。南崴子街道的稻渔科技小院于4月初启动水稻育苗,同步开展30余万尾小龙虾苗培育,“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打开绿色生态产业美好新“稻”路。

南崴子街道的稻渔科技小院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与水产综合种养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小院科研团队通过大棚控温和基质化育苗技术,确保稻苗在最佳环境中生长。目前,稻苗长势良好,叶色翠绿、根系健壮,为5月中下旬机械化种植奠定坚实基础。该团队还专程接收经航空运输的优质小龙虾苗30余万尾,将虾苗喂养于大棚水池中,通过水温调控、饵料配比等技术,确保虾苗顺利度过适应期。眼下,虾苗活跃度与摄食状态良好,将与水稻生长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完善“水稻+水产”立体种养链条。

吉林农业大学教师、稻渔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秋举介绍:“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即种植水稻与饲养小龙虾一同进行,在稻田外围挖一圈环沟,为小龙虾提供生存和栖息的场所,两种生物互利共生。稻田水质清新、溶氧丰富,可供小龙虾食用的浮游生物和水草多,适于养殖小龙虾。小龙虾放养可有效疏松土壤、抑制杂草,其排泄物作为天然肥料,可有效减少水稻种植的化肥使用量,二者形成了良性生态循环利用系统。”现在,团队同步密切监测水池动态,计划根据苗情开展精准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随着气温逐步回升,虾苗逐渐适应当地气候,稻苗将于本月下旬进入移栽前炼苗阶段。

以稻为名、以虾致富。据测算,“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较传统种植每亩增收800元,可较好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为黑土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注入绿色动能。

来源:公主岭市委宣传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