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广宁县螺岗镇的一处山头格外热闹。30余名来自各镇村的干部和种植大户围成一圈,聚精会神地听着广西“土专家”黄彦志讲解麻竹笋种植技巧。这场由广宁县竹乡绿美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竹乡绿美公司”)组织的现场教学,标志着国企主导项目万亩麻竹笋基地在“中国竹子之乡”广宁正式落地。
大型无人机正将麻竹笋杯苗精准投送至预定点位。 记者 林琳 摄
该项目与广西柳螺香集团达成合作意向,以生产麻竹笋作为螺蛳粉的原材料。“以前广宁的青皮竹笋带涩味,卖不上价。现在种的麻竹笋可是螺蛳粉的‘灵魂’原料!”赤坑镇种植户冯大叔边录教学视频边感慨。这一转变背后,是广宁对竹产业价值的深度挖掘。
竹乡绿美公司负责人伍尚杰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麻竹笋丰产期每亩可年产竹笋3000斤、竹材6000斤,仅第一产业年收入预计达3000万元。更关键的是,其背后连着的是一条产值超3亿元的螺蛳粉全产业链,未来还将配套发展芥菜、豆角等辅料种植,形成“竹笋+配菜”的复合产业模式。
广西柳州的经验印证了这一发展的可行性。黄彦志介绍,柳州已发展麻竹笋种植超十万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亩。“广宁的潜力更大!”这位走遍全国产笋区的专家难掩兴奋,“这里土壤疏松深厚,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希望以后不仅是竹子之乡,也是竹笋之乡。”
在螺岗片区山坡上,一架大型无人机正将麻竹笋杯苗精准投送至预定点位。现场工人告诉记者,以往在此类地形运输竹苗,至少需要7个人协作,如今单机日运量达3000株,效率提升近7倍。“国企规模化种植的优势,让高科技设备有了用武之地。”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黄彦志带来的营养杯育苗技术同样引人注目。通过温室培育,杯苗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使原本需5年才能丰产的麻竹笋缩短至“当年种、次年收”。记者看到,杯苗根系已被富含养分的基质包裹,这种“带着营养土搬家”的方式,有效克服了传统移栽的缓苗期难题。
以上种种变革场景,与肇庆市的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度契合。2023年,肇庆市林业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肇庆市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我市竹资源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充分发挥竹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作用,以产业创新发展为动力,促进竹林精准培育、竹子精深加工和竹文旅康养三产融合发展,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助推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实现富林兴民。2024年,肇庆提出打造广宁麻竹笋、封开坚果、怀集砂仁等3个“百千万工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在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提质量、强品牌、拓市场方面持续发力。
广宁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竹乡绿美公司开展规模化麻竹笋种植,预计盘活超万亩闲置土地,将为全市竹产业定向培育做出示范和引领,助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伍尚杰还透露,项目将在赤坑镇、坑口镇等6个镇推广10825亩麻竹笋种植,同时深度融合广西柳螺香集团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广宁县竹资源禀赋的优势,构建产业融合体系,为螺蛳粉配菜种植提供广阔空间,形成规模效应,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