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牛海青 李琳琳 陈静
在安丘市长生源生态农场,大片大姜田郁郁葱葱,长势十分喜人。农场负责人王宝杰站在田边,眼中满是欣慰与感慨:“过去种姜完全依赖传统化肥,时间一长,土壤板结得厉害。一旦姜瘟病爆发,一年的心血基本就打了水漂,血本无归。”
“但现在可大不一样了!”王宝杰的语气中透着自豪,“我们引入了‘脱毒姜种+系统化植保’技术,化肥使用量锐减65%,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8%一路飙升到2.2%,亩产更是从6000斤跃升至1.2万斤。种出来的大姜品质上乘,成功叩开了欧盟市场的大门。”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安丘市坚定不移推行的“生态化过程管理体系”以及一系列走在前沿的生态种植技术的作用。这些创新之举,宛如一把把精巧的钥匙,为安丘生态农业的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大门,成为推动安丘农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动力,也为安丘生态农业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崭新蓝图。
握好技术“金钥匙”,奏响全域生态技术乐章
长生源生态农场积极与潍坊学院赵月玲教授团队携手合作,大胆创新,首创大姜组培育苗技术,将脱毒姜种苗的感染率从30%大幅压低至5%以下。同时,农场采用沼液替代60%的传统化肥,并借助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对养分进行精准调控,成功构建起“以种防病、以肥养地”的良性循环。
长生源生态农场的成功实践,仅仅是安丘‘技术赋能生态农业’的一个生动缩影。安丘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海龙表示:“我们通过制定56种作物的生态化标准,引导农民从过去‘凭经验种地’的粗放模式,转变为‘靠技术增收’的科学发展模式。这不仅让安丘的绿水青山得到了悉心守护,更激活了产业振兴的全新动能。”
近年来,安丘市勇当时代弄潮儿,率先成立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协会,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安丘参与制定了全国首个生态原产地产品评定标准,探索建立56种农作物生态化过程管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广“土壤修复、诱导抗性、精准营养、系统化植保”等一系列先进的生态种植技术,积极探索粪污资源化还田、秸秆高值化利用等生态循环新路径。
在这场绿色变革中,安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农业发展答卷:化肥农药使用量最高降幅超过70%,打造了30万亩生态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26亿元,安丘大姜、柘山蜜薯等33个融合传统风味与现代品质的生态农产品脱颖而出,成为安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闪亮名片。
铸造认证“金钥匙”,共舞全域“双码”之韵
安丘市与中检集团强强联合,借助国字号机构的权威背书,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码、生态原产地码“双码”认证。安丘致力于为每一份产自这片土地的农产品赋予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贴上最安全、最放心的“生态标签”。
安丘市凌河街道的汇海生态农场是首批获得“双码”认证的农场之一。农场负责人贾国亮介绍道:“消费者只需轻轻扫描二维码,就能全方位了解产品的种植全过程,产品的安全保障得到了极大提升。通过‘双码’认证,市场对我们产品的认可度大幅提高,年销售额增长超过18%。”目前,汇海生态农场的生态西红柿等优质农产品已成功进驻全国多地高端商超,售价高于市场同类非认证产品50%以上,成为安丘生态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如今,安丘生态蔬菜占比已攀升至70%以上,并全力争创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市以及全国首个“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目前,已完成对大姜、大葱等13类主要农产品的生态原产地认证。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生态蔬菜种植面积将突破40万亩。
启动农场“金钥匙”,同奏全域生态农场旋律
在安丘市郚山镇安山蜜果家庭农场,负责人王静蹲在软枣猕猴桃藤架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过去种地都是各干各的,单打独斗,收益有限。现在可不一样了,咱们搞起了‘立体循环’——软枣猕猴桃爬藤,藤下种西瓜、甜瓜,秸秆喂牛,牛粪还田。这样一来,一亩地能产出三份收益,亩均收入从10万元增长到13万多元。”
这座占地220亩的农场,通过“果+菜+畜”立体循环模式,将土地利用率提升至150%,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安丘市全力打造全国首个全域生态农业示范县,制定出台生态农场建设方案,在全省率先实施规模适度、生态循环、产业融合、高效特色、共富引领5种标准,建立抱团式发展、农牧生态循环、高效智慧农业、全链条托管、农文旅融合发展5种模式,梯次培育家庭农场、村集体农场、大学生农场等示范生态农场80家,带动1483家农场生态化发展,年产绿色、有机、名特优新等生态农产品200万吨,助力红芽姜每亩收入20万元、草莓每亩收入6万元、樱桃每亩收入5万元,力争2年内98万亩特色农产品亩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生态技术绘就丰收盛景,特色农产扬名五湖四海。展望未来,安丘市将紧紧握住手中的“三把钥匙”,以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持续深化生态农业改革,让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绿色光彩,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