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化、绿色化、智能化、专业化、轻简化将成为新型缓控释肥料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未来,我国复合肥行业将在规模、组合、工艺、形态、农化服务等方面大力发展。”

这是4月25日,由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三十二届磷复肥行业年会—复合肥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得到的消息。


会议现场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质量监测处副处长孟远夺指出,我国在生物刺激剂行业的管理方面尚显滞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对“生物刺激剂”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在肥料登记和农药登记中未设立生物刺激剂的明确类别。尽管如此,部分属于生物刺激剂类别的产品(如微生物肥料、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有机水溶肥料等)已获得肥料登记证;部分具备生物刺激剂功能的产品(如木霉菌等制成的生物农药)也取得了农药登记证。“生物刺激剂还是应纳入肥料管理,但也不堵死农药登记途径。”孟远夺表示,微生物类、腐植酸类、氨基酸类参照有关品类执行;海藻酸类、无机及合成产品向相关品类贴靠;微生物提取物、代谢物,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含氮有机物,其他需合法合规添加。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光指出,“十五五”期间,我国农业将重点围绕三大核心展开。一是增效减排,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5%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5%以上。二是精准农业升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变量施肥、精准施肥机械化率超过75%。三是粮食安全保障,确保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产量目标1.4万亿斤,主粮单产跻身全球前列。

针对我国复合肥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李光表示,在规模层面,将以头部企业的全国性布局和中小企业的区域性占有为标志,行业整合将最终完成,总产能将呈现替代性更迭,复合肥消费量预计维持在6000万吨左右。在组合层面,将从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的组合逐步转向与稀土的组合;从无机盐间的组合过渡到与有机质微生物的组合。在工艺层面,大规模种植区域将倾向于使用混配肥;小规模种植区域则更青睐结构稳定型肥料。在形态层面,随着智慧农业从平面走向立体化发展,水溶性肥料的应用将逐步增加。在农化服务层面,服务提供商通常将率先投入装备,随后逐步回收投资;而集成商则专注于资源的整合,并不直接进行装备投资。他建议,复合肥企业应始终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根本立足点,通过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和产业协同,在确保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同步实现企业自身的稳健与长远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必须同步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卫峰与会介绍了绿色“吨半粮”肥料的创新设计与应用技术,涵盖磷钾恒量监控、高产小麦氮素总量控制、高产高效品种(光温因子匹配、抗逆恢复能力及养分响应能力)、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盐碱、冬前促根、早春控制、小麦灌浆期寡照和低温肥料、玉米促根抗逆稳产增效肥料以及高效均匀的施肥方式等。“肥料需要进入高质量阶段,功能要多样化,企业应结合本地化设计,打通产业链,并加强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张卫峰最后强调。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友明指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长期大量生产和施用化肥及化学农药,已导致土壤障碍问题,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成巨大压力。“昆虫病原线虫肠道内的细菌可分泌物质杀死昆虫,其产生的杀虫毒素及提取物效果显著,还能获得微生物天然产物用于农药。”张友明详细介绍了微生物改造技术,及其在农业杀虫、固氮及挖掘代谢产物等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我国缓控释肥料产能占全球40%,截至2024年,我国缓控释肥的产量已超过7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市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民表示,我国缓控释肥经历了从国外技术封锁到国际领先,从实验室研究到大规模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其应用领域也从花卉、园艺拓展至大田作物,涵盖了国际上几乎所有类型的缓控释肥。“功能化、绿色化、智能化、专业化、轻简化将成为新型缓控释肥料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此外,上海化工研究院教授陈明良作了《低碳背景下的复合肥工艺创新发展》报告,系统性地阐述了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绿色产品及低碳发展等核心概念,并深入解读了低碳领域的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以及肥料行业的相关标准。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李彦明作了《有机无机复混肥配方设计与施用技术》报告,深入剖析了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概念及其技术指标,提出碳在高等植物体干重中的占比约为45%,并强调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关键指标是“有机质”含量。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

来源:农资导报

作者:王梅红

编辑:陈然

审核:翟怡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