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村里老张急得直上火:儿子在县城当公务员,户口一直没迁走,听说新出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要把他们这样的"空挂户"清理出集体,这可关系到征地补偿、集体分红这些真金白银。

老张头拿着户口本直犯嘀咕:"咱家祖祖辈辈的户口都在村里,怎么现在说不认就不认了?"


其实2025年5月1日即将实施的这部新法,将彻底打破大家"户口在村里就是自家人"的固有认知。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新规到底怎么界定集体成员?哪些人要被"请出"?

一、户口本不等于集体证明

过去四十年,全国有超过1.2亿农民进城务工,但近30%仍保留农村户籍。这些"人户分离"现象让农村集体资产成了唐僧肉,有人早早地把户口迁到农村,然后在城里生活,就是为了有天农村拆迁,能直接拿到好处。


但新法这次亮出三把尺子进行资格认定:

①户籍在和属于集体,但允许就学、服役等特殊情况暂时迁出;

②新增"权利义务关系",得给村里出过力,参与集体劳动等;

③以集体土地为基本生活保障,得靠集体土地吃饭,体制内"铁饭碗"不算数。

二、3类"混户口"的人现原形

1. 空挂户

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每月拿着社保退休金,逢年过节才回村晃一圈。这类"候鸟式村民"全国约有3600万,他们既不在村里种地,也不参与修渠铺路,就想守着户口等拆迁。新法实施后,这类"只拿好处不干活"的空挂户将首当其冲被清退。

2. 铁饭碗

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虽然户口在村里,但早就吃着"公家粮"住着公房。新法这次明确公务员直接丧失资格,但是教师医生等事业编是否会被清理还未可知。


3. 两头户口

举个简单例子,隔壁村王大姐嫁到李村十年,但户口却还留在娘家。这类人靠着两头户口,她既领娘家的土地流转费,又要争婆家的拆迁款。新法堵死了这种"两头通吃"的漏洞,要求必须选定一个集体"落户"。

三、这3类人即使不在村里,还能走"绿色通道"

1,临时户口迁出

大学生小刘把户口迁到学校,退伍军人老赵转业前户口挂在部队,这些都属于"临时迁出"。只要他们没在城里安家落户,村里就得给他们留着位置。

2. 两头落空的外嫁女

贵州李妹子嫁到浙江后,婆家村集体不认她,娘家村又要除名。新法这次给外嫁女撑腰,如果没在婆家村子落户,那么娘家村就得保留其资格,不能撵人。


3. 政策性移民

比如三峡移民,虽然他们户口是后迁的,但凭着移民身份照样能享受集体权益,村里必须认账。

有人可能会担心新法实施,会让农村村民数量"大缩水"。

其实不然,江苏某试点村清理了58户空挂户,却新增了42户返乡创业人员;浙江某村清退12名公职人员,又吸收了19名回乡大学生。


这一进一出之间,反而集体成员结构优化升级了,新农村能发展更好了!

结语

其实说到底,此次新法就是要让"村民"二字回归本质。只有当集体成员身份不再是个"空头支票",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今日话题:村里户口≠集体成员?5月1日新法实施后,这3类“空挂户”一律清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