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北京东西城的平房腾退,这几年可是成了街坊邻居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尤其是那些直管公房的老院子,墙上贴满了红头文件,社区工作人员三天两头往胡同里跑,可一提起“整院腾退”,大伙儿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去年西城菜市口有个院子,政府给的条件看着不差,结果折腾大半年才签了不到一半人,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这事儿听着邪乎,可仔细琢磨,里头的水深着呢。
住在东西城平房里的,不少都是祖辈扎根的老北京。前门楼子底下刘大爷家,祖上三代都住着20平米的小屋,屋里摆着太爷爷留下的八仙桌,院里枣树比他岁数还大。去年街道来说腾退,给他在五环外分了套两居室,可老爷子死活不搬:“我这把年纪了,上医院得倒三趟地铁,买菜连个京八件都买不着正宗的,住鸽子笼里跟坐牢有啥区别?”
这话听着倔,可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病。老城区医院、学校、菜市场这些配套扎堆,出了二环生活便利度直接腰斩。更别说那些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今天张家送碗炸酱面,明天李家帮忙收衣服,这种人情味儿可不是新小区能复制的。有年轻人算过账,就算拿到补偿款,想在同等区位买个厕所都费劲,更别提安家了。
整院腾退最大的坎儿,就是“人心不齐”。东四六条有个三进四合院,14户人家像盘根错节的老树根。一楼住户嫌采光差想搬,顶楼的老太太就念叨“住了半辈子不想挪窝”;做生意的盼着拿钱扩大买卖,退休教师非要守着国子监的文脉。去年社区开协调会,两小时愣是没让所有人说完话。
这里头还藏着不少陈年旧账。西单有个院子,房管所四十年前加盖了两间小平房,现在产权归属扯不清。住平房的说是公家分的,原住户咬定那是自家宅基地,街道翻档案发现当年手续早就丢了。光是确权这事儿,律师来了都得挠头。更绝的是南锣鼓巷有个院,五户人家共用个10平米的厨房,腾退时连灶台瓷砖都要掰成五份算钱。
早些年拆迁给钱痛快,很多人抢着签字。现在腾退政策变精细了,反而让人心里没底。按最新政策,直管公房腾退能给到每平米12万左右的补偿,听着挺唬人,可仔细一算:20平的房子拿240万,在五环外买套房就所剩无几,而且有的还是共有产权房,产权都不完整。
政府其实没少下功夫。前几年东城搞“预签约”,承诺签约率到85%才启动腾退,结果三个月才凑到60%。后来改成“先签先选房”,有人凌晨三点搬着马扎去排队,可等到选房时发现好楼层早被“关系户”预留了,气得当场撕了协议书。南营房腾退工作早在2002年已立项,但因故搁置多年。2023年曾有腾退计划但未实施,2024年项目重启后又因为部分居民未签约导致项目停滞。
说到底,东西城腾退就像一锅没煮熟的元宵——外面看着光溜,里头还是夹生的。什么时候能把“给人找房”变成“给房安人”,这事儿才算真正有了盼头。眼下看着难,可老话说了:“没有拆不动的房子,只有暖不热的人心。”慢慢熬吧,火候到了,总有解扣儿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