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翻开一本罕见的工笔重彩连环画——《钗头凤》,卢辅圣绘画。
《钗头凤》封面书名烫金,卢辅圣设计题字
南宋诗人陆游和前妻唐琬的爱情悲剧,尽在一首《钗头凤》,凄美哀怨,这本同名连环画就是由词意而生。
1980年,剧作家郑拾风先生以词作为框架编写苏剧,除了陆唐二人的情路主线,穿插了仆人李贵和兰香夫妇的副线,同时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家国同悲,故事丰富而感人。
七场苏剧 钗头凤戏单,郑拾风编剧
几年后,郑先生又在苏剧基础上改编成连环画脚本,每页都精心配了曲(曲就是剧本里的唱词)。
卢辅圣先生为之画了65图,这些图艺术品味独特,笔墨简约却意蕴深邃,画法守古意也融入了现代精神。这两位名家合力下,一图一曲,画曲双绝,两相映照,妙趣顿生。
1985年,连环画《钗头凤》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按原稿原大印刷,20开本,无印量,定价8元8角,价格不菲。
《钗头凤》内页,一图一曲,纸张厚实光滑
《钗头凤》摘得了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银奖。1986年获得了第三届连环画评奖的荣誉二等奖,拿到二等奖的还有许勇等人的《嘎达梅林》、陈全胜的《辛弃疾》、何多苓的《雪雁》。
《钗头凤》数量稀少,号称大缺本,束之藏家高阁,而诸位连友未识。小歪搜集到一些网图,搭配获奖图录选页,以及连友老孙拍摄的照片,给大家勉强凑一期评赏。
我也按郑先生的叙述思路,将整个故事拆成七部分,给大家顺一遍,想到啥就说啥。
1.《菊宴》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秋,绍兴沈园的主人沈逸云邀请陆游和他的夫人唐琬来赏菊。园丁李贵、兰香夫妻忙活张罗。
秋天了,荷叶收拢,两个小人儿搬着凳子,等待贵客临门。明明曲中有“曲艳菊花香”,可是为什么读者触目所及都是风中残荷?这当然是画家卢辅圣的有意取舍。
本作每幅都画在椭圆团扇形状的绢本上,很仿古,而且宋代是团扇绘画的高峰,马远、张择端都画过扇面,这种边框设计用来表现宋代故事也合适,有种纨扇秋风的寂寥感。
陆游和唐琬从春波桥登场,好一对璧人,陆游身形上大下小,唐琬则反之,形成豪壮潇洒和纤弱窈窕的对比。造型有一些夸张变形。
无边落叶萧萧下,这些小树,小叶,小人儿,透露出可爱。这几幅都是表现陆游夫妻恩爱。
园丁李贵来迎接,谈起朝廷一味求和,家乡汴梁不知何日能归,几人都生出家国之叹。
这幅画意境悠远宁静,往大雁北归而人只能远离故土,园墙和大雁阵型的曲线搭配出韵律美。
沈逸云招待客人吃饭,席间赵士程作陪,纨绔子弟罗书玉(主和派秦党)对陆游大献殷勤。
六个人特征鲜明,很好辨认谁是谁。桌上的大虾很诱人,还有火锅,故意调整透视,把一桌美味完整呈现,只是菊花开时为何没有螃蟹?
席间唐琬作诗,引用“鲁连蹈海不事秦”的典故,有不向秦党低头的意思,罗公子眨巴着绿豆眼很生气。
唐琬父亲的旧部狄英从江陵而来送家书,看到罗书玉,怒斥他一顿。
这里才子、佳人,侠士、纨绔,有戏曲舞台的效果。有意无意间,这三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上面两图同理,卢辅圣的构图注意留白,很少占满。
2.钗祸
狄英向唐婉呈上唐父遗物,宝剑、遗书和一支凤钗。原来唐父为国尽节,投江而死。
噩耗如晴天霹雳,陆游夫妇哭天抢地,其他三人也垂头叹气。
书中难得的一抹靛青色,昏暗的灯光下,夫妻掩面哭泣。他们为什么要枕着一个竹篓?
唐琬戴上小白花,眼圈哭红,窗格有意拉长,形成一道锁链,似有所指。
陆游给她换上了那支凤钗,因为小白花不适合在陆母寿诞这天戴。
陆母来看他们,旁边是白衣庵的尼姑静因。
陆母见了凤钗就生气,因为这支凤钗当年她母亲没给自己,却给了儿媳——也就是唐琬的母亲,姑嫂之间是有嫌隙的,既然自己被比下去了,当然不开心。在主流的剧作设定中,陆游和唐琬姑表关系,历史上则很难说,大概率并不是兄妹。
陆母砸断凤钗,小夫妻继续哭
3.迫休
这段说陆母棒打鸳鸯散,陆游情孝两难全,只好和唐琬分离。
收拾眼泪抢座欢颜迎宾
陆母余怒未消,尼姑又搬弄是非,说唐琬孤鸾星,克父克母又克夫,少爷又是考功名的关键时刻,不能这样被她干扰,不如送去庵里。
陆母得知长兄自尽,也不胜悲痛,更坚信了唐琬是孤鸾星命,要将她休掉。
陆游自知母命难违,又难舍爱妻,内心开始翻江倒海,画家用略带汉简意味的秀丽古隶来陈述陆游内心活动,趴在地上崩溃。这剧情和孔雀东南飞有点相似。
回房的路好漫长。屋脊好似某种恶兽的骨头,将他啃食。
唐琬不知她已经不是陆家人了,陆游不知怎么开口。这幅极好,鹅黄色的衣裙照亮夜色,而她不知道丈夫的心已经慢慢暗下去。后面屏风的奔马欢腾,暗示陆游要去取功名。
李贵、兰香来为陆游送行,陆游见李贵衣衫单薄,赠他旧衣一件(伏笔)。
知道真相的她站不住,抱着柱子
对称构图,灯光圈圈圆圆,圆圆圈圈,将人物嵌套进去,无形变有形。
4.别盟
一人骑马去临安,一人上轿白衣庵,夫妻惨别。
赵士程帮忙,唐琬躲过了罗玉书的纠缠,在庵里期待着和陆游再见。
秦桧使坏,陆游落榜。画面呈冷灰色,也是陆游心境的色彩。
陆游还是被迫离了婚。
他另娶了王家姑娘。大喜之日明灯高悬,幻梦绚烂迷人眼,可是他一脸难过。
唐琬改嫁赵士程,过得不错,但心里总是有一道抹不去的伤痕。赵士程护着她的小动作,看得出很爱惜这位妻子。
5.园逢
这段说二人多年后沈园重逢,心情激荡之下,陆游写下《钗头凤》抒发遗憾悲伤之情。
十年后,赵士程和唐琬重游沈园,兰香也做了他们的丫鬟,他们恰好遇到了在此徘徊的陆游。
兰香捎来了饭菜,这是赵士程的好意,可是陆游毫无胃口。
巨大的柳荫下,陆游和唐琬终于相会了,赵士程真是个人物。
二人互诉衷肠,注意这几张图的角度变化,画家极尽了构思,让繁琐的对话,情感的铺陈总能视觉上有些新意。
陆游在壁上题下千古名句: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从此唐琬一病不起。
6.遗钗
李贵开赴前线壮烈殉国,遗物正是那件陆游当年送的旧衣,赵士程决定瞒着兰香噩耗,只说旧衣当家书。
她两眼一黑,春风中倒地不起。这页不是画质问题,就是空荡荡的,只有题字没有画面。
临终前唐琬让兰香把凤钗交给陆游。
又是三十七年过去,他再次来到沈园。写下: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75岁,他来到沈园,写下《沈园二首》,可以说沈园有他一辈子也解不开的结。
84岁了,他还在悼念唐琬,写下诗篇。
这时他遇到了孙子扶着的兰香,兰香的孙子披着的还是陆游当年的破衣,居然还没烂。兰香现在也是老婆婆了。
相顾而叹,他们都已太老,而唐琬永远年轻。
兰香递给陆游那支凤钗。
五十年了,断钗和这破碎的河山一样难再续,让人心碎。
宋宁宗嘉定三年春,陆游去世,享年86岁。
卢辅圣其人
卢辅圣是位很了不起的画家。他的画并不好懂,我看完还是有些云里雾里。
卢辅圣,1949年出生,浙江东阳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后到上海发展,擅长中国画、连环画、书法、诗词,兼治美术理论研究。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同时兼任《书法》《朵云》《艺术当代》等刊物主编,头衔很多。
他从小就有很高的绘画和文学天分,少时学中国画,成年后接触油画,年轻时正赶上70年代,正式走入绘画事业中来,他的连环画作品有《新邻居》、绿东周的《魏文侯》、《关汉卿》、十大悲剧故事《幽闺记》、上美《成语故事》短篇等,数量不多,都是精品。到80年代中期,画完《钗头凤》后,开始转向中国画和艺术理论研究。他后期的国画,追求 “大”而“简”,更加变形和抽象,恐怕不是连友所爱了,不过依然保持了一贯轻淡纯净、宁静平和的精神特质。
后期的国画作品
《钗头凤》一书,65张绢面团扇画,可独赏可连环,一股悲剧精神贯穿始终。卢辅圣在画面设计时轻叙事重抒情,精准把握住人物的内心,着力表达凄苦哀怨的旋律,构图精妙,仿佛天地间只剩这一对孤雁,和剧情词曲完美契合。
设色淡雅,悠远平和有古风,低纯度的色调,让故事蒙上一层阴郁的情感基调。而人形扭曲、透视平面化的处理方式带着极强的现代构成感,亦古亦今,这不仅是连坛,更是近代美术史的杰作。
前期有连友老孙费心劳力帮忙拍摄照片、还有连趣倪老师也提供了素材给我参考,在此对二位特别致谢。
遗憾是图片画质一般,手边无书,且上美印得并不太好,原作的底色到底是偏黄、偏灰还是偏红,很难辨明。那些郑先生配的曲子我也都省略了,没能将全书完整呈现给大家。
至于《钗头凤》画作原稿,据说藏于中国美术馆,不知何时能有机缘重新拿出来制作出版。
本期就说到这里,如果您喜欢还请点赞,转发,这对小歪是一种鼓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