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年文脉浸染处,一树槐香入诗来。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一联一阙都承载着千年智慧。槐荫地处古济水与古玉水交汇地,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于此建立了古祝国,槐荫文脉穿越千年,源远流长。当诗词遇到槐荫,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槐荫融媒特开设“跟着诗词游槐荫”专栏,以诗眼观景,以文心品韵,跟随古今交融的律动,一探这座充满独特气质的文化之区。


绿槐荫长路,骏马垂青丝

出自唐·李颀《送崔侍御赴京》一诗。原诗为:

绿槐荫长路,骏马垂青丝。

柱史谒承明,翩翩将有期。

千官大朝日,奏事临赤墀。

肃肃仪仗里,风生鹰隼姿。

一从登甲科,三拜皆宪司。

按俗又如此,为郎何太迟。

送君暮春月,花落城南陲。

惜别醉芳草,前山劳梦思。

该句为全诗首句,描述了在槐树绿荫下,长路通达、前程似锦的景象。

槐荫区以“国槐泽荫”得名,至今辖区内古槐依旧郁郁葱葱。千百年来,人们依槐而居、择槐兴业,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动故事。

绿槐阴阴出关道,上有蝉声下秋草


出自唐·韩翃《别汜水县尉》一诗,该句描写了槐树两旁生动景色。原诗为:

未央宫殿金开钥,诏引贤良卷珠箔。

花间赐食近丹墀,烟里挥毫对青阁。

万年枝影转斜光,三道先成君激昂。

谷永直言身不顾,郤诜高第转名香。

绿槐阴阴出关道,上有蝉声下秋草。

奴子平头骏马肥,少年白皙登王畿。

五侯客舍偏留宿,一县人家争看归。

南向千峰北临水,佳期赏地应穷此。

赋诗或送郑行人,举酒常陪魏公子。

自怜寂寞会君稀,犹著前时博士衣。

我欲低眉问知己,若将无用废东归。

在槐荫西部,坐落着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济西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港汊纵横、水流清冽,近百座大小岛屿交织,每年成千上万的鸟类在此停歇,睡莲、荷花等植物争奇斗艳,共同构筑了一幅四时灵动、水天广阔的生态画卷。


出自宋·徐泳《访孔文学》一诗。原诗为:

山绕晴溪水绕家,市槐坛杏夹溪斜。

门庭不剪青青草,留待春风两部蛙。

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环境,山水相互环绕,槐树杏树在小溪旁蓬勃生长,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

在槐荫辖区黄河大坝,坐落着千亩银杏林,每当深秋时节,这里满目金黄,如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装,吸引了无数游客来此游览,成为槐荫著名旅游打卡地之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原词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该句为经典稻田意向表述,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等感官交融,展现了生动的田园景象。

水稻是槐荫的传统农作物,黄河大米以其香甜口感,备受世人喜爱。每当收获季节,这里万亩稻花香气逼人,放眼而望,成片的稻田,仿佛诉说着槐荫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田园情怀。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出自宋·曾巩《趵突泉》一诗。原诗为: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湿常早,涧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少际涌如轮。

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玉水,即槐荫辖区玉符河。本诗以玉符河入手,咏诵了趵突泉的美景,不仅有“形似鉴”的平静,更有“涌入轮”的灵动,最后以“齐鲁会盟”“娥皇女英”典故落笔,生动展现了泉城济南这座千年古城的风貌。

来源:槐荫融媒

编辑:姜富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