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走的是“爽剧”路线。从剧作家曹路生布设的戏剧结构看,这种“爽”既是一个明确的初衷,也是一个坚定的选择,并非题材所决定。

幕前“序曲”风格凸显,兼具历史韵味和当代质感,替代了文字形式的提示。一曲终了,大幕开启,剧中人物赵盼儿携闺蜜宋引章、孙三娘醒目地杵在舞台当尖位置,以重唱形式快速进入剧情:一边是琵琶女宋引章情迷心窍,不听劝阻,一心要嫁心机男,歌剧把“救风尘”作为解锁人生的第一把钥匙,也作为人物起点直接推到观众面前;一边是未婚夫高中榜眼,消息传来,喜忧参半,为大女主的命运走向做出铺垫——明溪暗流,双管齐下,开门见山。观众对这种扑面而来的艺术处理,起先颇有些猝不及防,但很快领悟到,中国歌剧乃至中国古典戏剧原来可以不铺排无谓的歌舞场面,不做与叙事无关的气氛导入、民俗点缀,这些色彩性舞台元素全都可以拆解、糅合在戏剧行进过程中,既不占篇幅,又恰到好处——“有事说事”,是今天观众十分乐意接受的叙事模式。


风格既定,接下来的运河夜航、王府遭拒、茶楼斗艺、滴血虐恋、击鼓陈冤、朝堂请命,一路快刀斩乱麻,没有刻意“着闲篇”,拉松打散叙事节奏;没有“既要又要还要”,让错综重叠的理念堆砌出一个似是而非的主题,而是通过戏剧情境的递进,凸显出一条姐妹彼此救赎的主线,展现出宋代底层商妇的智慧和勇气。这种展现由于线条单一、手法相对克制而显得清晰明了——塑造好一个乃至数个女性形象,成为该部剧纯粹的追求。当然,该剧也不惜篇幅,两次呈现微言大义、抒怀明志的咏叹调“萤火虫”,以明媚的旋律、深邃的情感,铺陈出深入人心的艺术瞬间,充分展现了歌剧抒情性与戏剧性交融的艺术特色,以“我本位”演绎出歌剧的精彩。

如果说,歌剧《梦华录》是一次艺术实践,我以为,它正尝试着去解决优质文学作品、优质影视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IP,转换为舞台剧时所面临的技术性问题。客观看,不同艺术门类,都有其特殊规律。舞台剧与文学作品、长篇电视剧的差别,首先是在内容容量上。一部演出时长两小时的舞台剧,哪怕扩展到五小时、八小时,都存在着内容容量上的局限。于是,“转换”对于舞台剧而言,是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两个字。目前,不少由大IP转换的舞台剧之所以显得不成功,问题大多出在叙事铺展得过于散漫,情节线头太多,人物不聚焦。由于“既要又要还要”,许多关键情节要靠观众自己去“脑补”,演员忙乎了半天,最终也没能完成主题呈现,于是,被观众称为“站在雾里看走马灯”。这样的状况,自然与高品质舞台剧有距离,也满足不了一批“原著粉”观众。

歌剧《梦华录》实施IP转换的技术操作,我以为,首先是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新古典”的框架。我一向不喜欢剧名有前缀,因为大多是生造假借,名不副实,但很理解歌剧《梦华录》冠以“新古典”名头的做法。看完全剧,方能意识到这是一种自我限制。就是在这种明确限定下,主创选择了符合歌剧本体的转换路径,有“别裁伪体亲风雅”的清醒。


说起来,有关赵盼儿的大IP,“出身”比较复杂——赵盼儿、宋引章这些女性形象,出自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笔下。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喜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故事奇巧,人物鲜明,历经时间检验,是值得信赖的IP。到了电视剧改编这一层,除沿用了“救风尘”这一关键情节作为前几集的故事内容,此后在人物、事件、场景等方面都作了极大的扩充,以满足40集连续剧的需要。宋代散记文《东京梦华录》对当时都城风物的记载追述,为电视剧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应该说,电视剧《梦华录》开启了一扇通往北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商业市井的大门,赵盼儿转身成为影响大宋国运的戏剧性人物,但这个IP的核心没有变,那就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而当其再次转换为歌剧时,将是一个从小到大再回归到小、从合理铺张到理性聚焦的过程。编剧曹路生不着眼于以关汉卿作背书,也不单纯迷信古偶剧顶流,而是把“聚焦”这件事做得扎实稳当,很有技术含量。他从电视剧庞杂的线索中,梳理出一条三姐妹联手闯天下的主线——烟雨江南,繁盛汴京,三姐妹的命运始终与兴办茶楼形成关联,即使是作为高潮戏的“上达天听”,也与茶楼兴衰、自强自尊有关,没有受旁枝末节的干扰。他笃信一个趋于单纯的故事,不至于让一部歌剧容量超载,而它的核心依然坚挺。

曹路生熟悉舞台,通晓戏剧规律,擅于从浩瀚篇章中发现、提炼最富戏剧精神的线索。他根据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主角》改编的同名话剧,不仅很好地保留了原著精髓,更是形成了独特的戏剧风格,成为当代舞台佳作。这一次,在搭建歌剧结构时,他舍弃了许多人物、情节。我不知道其间有没有经历过忍痛割爱,从现象来看,做得大刀阔斧且义无反顾。按一般见识,电视剧中许多事件都很有戏剧性,比如负心未婚夫欧阳旭的黑化与丧失良知;波诡云谲、大可借题发挥的“夜宴图”……搬上舞台,都会是极好看的骨架戏。然而,编剧太清楚自己要什么,有些情节也许适合情感更细腻的戏曲去表现,但不适合这部“新古典”定义下的歌剧。

有舍,也必然有所坚持。编剧看好电视剧增设的男主顾千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波折也最适合歌剧去表现。于是,他为顾千帆争取了一个从“救风尘”开始就“在现场”的地位,还将他始终置于戏剧旋涡,受爱而不得的考验。于此诞生的咏叹调《你是不是这样看我》,是歌剧转译中的全新创造,不仅丰富了情感层次,强化了歌剧艺术表现力,也为女主角的独立人格敷上一抹亮色。

赵盼儿勇击登闻鼓,叩求皇恩,允乐伎女子永脱贱籍,也是剧作家看重的桥段。从表面来看,赵盼儿的这份磊落勇敢打动人心,作为戏剧高潮十分有力;从历史角度来看,废除贱籍制度,确实是宋朝一次重大的政治变革,本质是商业发达带动了人的观念转变,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次文明进步。剧中的赵盼儿发出人性呼唤,希望世间不再有贱籍,在题意上对“救风尘”三个字作了延展和深化。歌剧《梦华录》落实于这样一个题眼,让一个古代女性逆袭成长的故事,与社会层面的结构、形态乃至内在关联发生深刻联系,客观上提升了作品的精神维度。观众看到,在历史肌理上呈现的风花雪月,不只是一味轻薄,而在风雨剥蚀中隐藏着人性密码。这一切都与编剧的深度思考、审慎选择和艺术考量有关。

在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由上海歌剧院创制、演出的歌剧《梦华录》获得了业界和观众的热情评价。作品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坚持艺术本体的纯粹,强调艺术比例的协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为优质IP以轻盈姿态实现舞台转译提供了一份新参照。

原标题:《不只是一味轻薄,而在风雨剥蚀中隐藏着人性密码》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作者:方家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