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陆游的《钗头凤》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他不仅是南宋文学巨擘,更是爱国的抗金志士,陆游的一生,既有文人的细腻情愫,更有战士的家国担当。
陆游出生之际,北宋正处于灭亡的关键时期。
金军南下,次年汴京被金军攻陷,宋徽宗与宋钦宗这两位皇帝沦为阶下囚,靖康之变爆发。
这不仅是北宋王朝命运的转折点,也对陆游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陆游的成长与创作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他的诗词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反映家国之痛与恢复中原之志的内容。
陆游的父亲曾参与开封保卫战,后随宋室南迁,定居越州山阴。
幼年的陆游常听长辈讲述汴京沦陷的惨状,家中宾客多为抗金志士,这种耳濡目染在他心中种下了对金人侵略的痛恨与收复失地的决心。
青年时期的陆游目睹了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宋高宗赵构偏安临安,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更是与金朝签订《绍兴和议》,割让中原土地。
陆游悲愤不已,在二十岁成婚时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理想,这种时代赋予的使命感,成为他诗文创作与抗金活动的精神支柱。
陆游的诗歌现存九千三百余首,编为《剑南诗稿》,堪称南宋社会的诗史。
他的早期作品多写江南山水,中年入蜀后,军旅生活赋予其诗作雄健之风,有时候他甚至身着戎装,写下的诗歌里都是抗金战役的壮阔场景。
陆游的散文以《渭南文集》为代表,《入蜀记》记录了他从山阴到夔州的行程。
看似游记,却处处暗藏对民生的关切,例如过鄂州时,不仅描绘了商业的繁荣,也隐含对偏安一隅的忧虑。
他在书信李更是直言不讳。
在《上辛给事书》中痛斥主和派忘君父之大仇,同时一再呼吁强调要养兵蓄锐,警惕边防安危,乾道八年,陆游迎来人生唯一的军旅时光。
当时,他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任干办公事驻守南郑,这里是抗金前线,陆游多次考察地形,提出取长安必自陇右始的战略。
在大散关前线,他亲见艰苦的军旅生活,心里十分感慨,这段生活也被他写进诗作之中。
这段经历虽然很短,仅只有八个月,却成为他生命的高光时刻,而陆游的仕途也始终和主战派联系在一起。
宋孝宗即位初期,他因支持张浚北伐被主和派弹劾结交谏官,因此被罢官归乡。
此后数十年,他历任地方官职,每到一处便整顿军备、赈济灾民,在《抚州奏灾事状》中详细记录百姓食不果腹的惨状,呼吁朝廷发仓廪。
直到晚年退居山阴,陆游的诗风转向沉郁悲凉,却始终未改报国之志,他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以黄河、华山的磅礴对比遗民的悲怆,直截了当地痛击南宋政权的不作为,临终前,他更是写下流传千古的绝笔《示儿》,成为中国爱国诗歌的巅峰之作。
可以说,陆游打破了文人不能言兵的传统,将文学创作与军事实践相结合,使诗歌成为记录时代、鼓舞士气的武器。
同时代的文人沉迷于风月唱和,他的作品却超越了个人情感,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陆游关注的不仅是赵宋王朝的存亡,更是中原文明的延续,在绍兴沈园的梅树下,陆游曾写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他的一生,正如这株寒梅,在南宋的寒冬中绽放,一生之中,都将“爱国”二字刻进了骨子里。
参考文献:
《宋史·陆游传》
《陆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