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本应是学者的核心使命,但在当今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时间做学术”却成为全球学者,尤其是台湾学者的普遍困境。台湾大学社会学教授蓝佩嘉通过长期观察与亲身经历,尖锐指出学界存在的“时间贫穷”现象——学者们深陷项目申报、经费报销、教学负担与行政事务的泥沼,真正用于学术研究的时间被极度压缩。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学术体制的结构性矛盾,更威胁着学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蓝佩嘉Pei-chia Lan:台湾学者,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性别社会学;跨国迁移;工作与家庭;性别、种族与阶级不平等。
一是项目申报严重浪费时间。蓝佩嘉指出,台湾学术研究经费的分配机制是学者时间消耗的重要源头。以台湾科技部(台科会)为例,研究计划通过率虽高于美国、香港(约五成),但多数为单年期小额项目,迫使学者频繁撰写计划书,陷入“年底作文比赛”的循环。这种“小而美”的选题策略导致研究碎片化,难以深化核心议题。
更严重的是,学者为争取经费不得不迎合评审偏好,甚至将研究计划视为“生存工具”。例如,台科会计划主持费成为薪资偏低的台湾教授的重要收入来源,这使得学术研究异化为经济需求的附庸。蓝佩嘉呼吁改革经费分配模式,以多年期计划为主(至少两年),并简化申请流程,例如将伦理审查整合至计划初审阶段,减少重复行政作业。
二是经费报销严重消耗学者时间。台湾的经费报销程序以“防弊”为核心,而非“兴利”,学者需耗费大量时间处理琐碎单据。蓝佩嘉举例,一笔账目因格式问题被退回数次是常态,而研究助理流动率高、行政经验不足加剧了效率低下。疫情期间虽短暂放宽报销程序,但未能形成制度化改革。
此外,伦理审查(IRB)的形式化问题突出。例如,社科类研究常需面对以生物医学专家为主的伦理委员会,其审查标准与社科方法论脱节,导致不必要的修改与延误。蓝佩嘉建议,针对低风险研究应免除重复审查,并将伦理评估与学术审查结合,由同领域专家负责。
三是学术会议耗费学者时间。台湾学界会议泛滥,实体会议占据主导,疫情期间线上会议的高效经验未被延续。例如,硕士论文计划书的口试在台湾需实体进行,而国际罕见此类规定,耗费学者跨县市交通时间。此外,高校将招生、行政工作层层下放至院系,私校教师更面临招生指标压力,进一步挤压研究时间。
蓝佩嘉建议,改革会议文化,优先采用线上形式,并整合分散的行政流程(如招生程序),将非学术事务交由专职部门处理。
毋庸置疑的是,当前学术体制的异化已经使学者沦为“学术民工”,而真正的学术创新需要时间与心力的自由沉淀。蓝佩嘉的批判不仅揭示了台湾学界的困境,也为全球高等教育敲响警钟——唯有减少形式主义、重构资源分配逻辑,才能让学者回归“以学术为志业”的本质。毕竟,学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计划书的多寡,而在于思想能否在时间中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