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公众号“法学学术前沿”推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周详教授的文章(陈兴良教授《刑法方法论》读后感)。
文章开头的一句话让人咋舌:“学界曾有人呼吁:让学界大佬们少发点文章,把有限的法学刊物版面留给年轻学者。其实这也不能怪大佬占版面,更多责任在年轻学者自身”。
这个话离谱到有人猜测,周教授是不是和陈教授有仇,故意把陈教授放在火上烤。不出意外,文章仅仅存在几小时便被删除了。
学阀霸占版面、微信投稿、写啥垃圾都能发出来,这些都已经是见怪不怪的现象了。
与此同时是青年学者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发不出一篇C刊。真的是自己水平不够吗?但翻开一本本权威期刊,那些熟悉的名字写的文章又有多好呢?自己写得哪怕比他们好几倍,就能发出来吗?
这些本来都是大家都熟悉的不合理现象。不帮忙说话也就算了,竟然还有恬不知耻讨好献媚者反过来怪青年学者不争气?!
当然,张明楷、陈兴良教授确实勤奋,确实水平好。但张、陈这样的教授有几个呢?大部分每年发一堆C刊的大佬是张明楷、陈兴良这样的吗?
一个教授,分不清个例和普遍现象,从极端个例出发论证大佬发文的合理性,这不知道是傻还是坏,还是高端黑?
碰到不合理现象,要求受害者自我反思、自我检讨,这是非常可耻的行为。
最胡搅蛮缠的是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足够努力、足够优秀,你会发不出来吗?
这种说法的欺骗性在于,确实,在许多不合理的体制下,依然还是有人能够成长起来的。但问题是,他们本该更顺畅地成长起来,而那些没能成长起来的人在合理的环境中也可以成长起来。
有个别人能冒头不等于这个体制就是正义的,不等于那些被淘汰的人是罪有应得。
但周教授的话连这种胡搅蛮缠的水准都还没达到,纯粹就是不顾事实,拿极端个例当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