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记者:崔灿)、北外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

编辑整理:双一流高教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

中国翻译能力稳居全球前三

人工智能与人类翻译将长期共舞

在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召开之际,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教授就中国翻译能力建设情况接受了中国网记者专访。她表示,未来5到10年,中国翻译行业发展需从语言技能型向复合能力型转变,重点培养跨专业、跨文化、具备国际传播视野的全方位翻译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教授

自2019年起,北京外国语大学已连续六年发布全球国家翻译能力指数。数据显示,除2019年中国位居第三外,近五年中国一直稳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与英国一起稳居前三甲。具体见文末

根据2024年最新数据,国家翻译能力主要分为三个一级指标:翻译治理能力、翻译服务能力、翻译发展能力。在全球193个国家中,中国的国家翻译发展能力位列首位,尤其在翻译教育和翻译技术研发方面表现突出;翻译服务能力总体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总产值和人均产值有待提高;翻译治理能力目前排在第11位,落后于美国、加拿大等国。

任文指出,中国翻译治理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翻译立法方面。“目前我国仅有零散的与翻译相关的法律条文,比如在民法、刑事法当中有一些翻译相关的规定,还有一些语言政策上涉及到翻译的规定,但是在单独的立法方面我们还做得不够。”

她建议可以参考其他国家较为成熟的翻译立法经验,及时解决翻译专门立法缺位的问题,为翻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比如美国不但有关于翻译的立法,而且有关于法庭口译的立法、口译员法案等等,在法律、医疗等专业细分领域都有相关规定。”

任文认为,中国翻译产业总体产值和人均产值较低,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首先,中国翻译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任文介绍说,“在全球语言服务业的前20强中,绝大部分是美国企业,而我们基本上是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占多数。从中国翻译协会历年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超过90%的注册翻译公司员工都在50人以下。这种结构导致资源分散,抗风险能力弱,品牌影响力有限。”

其次,区域发展不均衡。任文分析指出,目前翻译产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广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翻译产业相对滞后,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形成,整体市场运作效率不高,人均产值也相应偏低。

第三,翻译服务附加值不高。在她看来,当前翻译服务仍然以接单、翻译、交付这样的传统运作模式为主,附加值普遍不高。她表示,虽然行业正在逐步向多语言技术集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发展,但在技术与语言的产业融合能力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四,政策支持和行业引导机制亟待完善。任文认为,当前翻译服务行业尚未获得足够的政策关注。“现有政策主要围绕语言服务、文化交流和服务贸易展开,但专门针对语言服务产业的顶层设计和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

针对这些挑战,任文表示,未来需要着重促进语言服务行业规模化发展,通过多元化途径提升翻译传播能力。她强调要进一步提升翻译产业战略定位,激活产业翻译需求,优化语言服务行业布局,增加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总体规模和产值,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语言服务行业巨头企业。

伴随DeepSeek、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猛发展,国家翻译能力体系建设也面临着深刻变革。任文认为,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大优点在于时效性,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相对地道且准确的多语种实时翻译服务,并能高效协助人工译员的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和后期修订工作,显著降低翻译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在她看来,人工智能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中低端翻译人员的需求,然而,高水平的口笔译人才和专业定稿工作仍然不可或缺,未来市场将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这将是人机共舞、人机合作、人机共创、人机共赢的局面。”

任文进一步分析指出,人工智能虽然在文本意义的理解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把握意图意义和复杂语境方面仍存在明显局限。“当人工智能进行翻译时,原文所蕴含的文化特色、意识形态都可能在译文中被淡化或消弭。这主要因为大语言模型中的语料来自英美等高资源语言,而蕴含在低资源语言中的文化特色表达可能被忽略或去语境化,如文化负载词、幽默、讽刺、双关、委婉、言外之意等微妙表达。”任文表示,这些局限正是人类译者的优势所在,也因此对高校培养翻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翻译教育必须着重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传递跨文化内涵的能力,打造真正能与AI协作互补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在翻译教育方面,任文认为人工智能的引入将重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师生机”三元互动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AI既可以成为翻译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益友,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伴。”

她解释道,AI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内容和学生译文的评估,也能作为学生的补充学习资源,提供术语、背景知识及翻译评估。“过去老师要花大量时间去改学生的语法错误,现在有了AI,这些错误基本都能避免。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出现的是非二元错误(non-binary errors),可能是因为对语境性因素理解不到位、意识形态意涵把握不准、文化负载表达不准确等。”

这一变化将促使教学活动从单一的对错判断模式过渡到更具启发性的人机译文对比与讨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评析AI的译文,看哪些地方翻得不好,在某些方面能否提供比AI更好的版本。如果不能提供比AI更好的版本,那就说明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展望未来5到10年中国翻译能力的提升路径,任文强调,翻译行业发展应从语言技能型向复合能力型转变,高等教育应着力培养能深度理解与表达中国外交、政治、经济、科技等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翻译企业服务模式也需从单向语言服务型转向战略传播型,充分利用AI技术实现人机协同增效,推动行业从技术跟跑向技术领跑的战略性转型。

作为中国国际翻译教育的“国家队”,北京外国语大学自1941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端翻译人才。任文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北外已发展成为翻译教育的标准制定者、学术研究的引领者、优秀人才的孵化器和前沿技术的整合者。“北外不仅积极参与国家重要翻译实践,如政治话语、时政文献翻译等,还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推动翻译技术生态的建设与创新,促进教育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为提升中国国家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效果贡献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