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省诸暨市第二人民医院 问全飞

“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是对患者无私的关爱与奉献。为医而生、一生为医。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好”医生。梦想,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愿望,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我前进的动力。

医者之路

时光荏苒,26年的从医之路如光影般闪回脑海。儿时,父亲时常说起家族中的一位堂曾祖是位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十里八乡的人们只要一有头疼脑热,都会跑来找他,堂曾祖医术精湛,药到病除,在乡里享有盛誉。而堂曾祖之后无人继承他的衣钵,族中后辈甚是遗憾。也许是对堂曾祖的崇拜之感,我如愿以偿地怀着对生命的敬畏,走上了医者之路。

我的从医之路并不平坦,医校毕业仅一年之久我就投身军旅、矢志报国。从戎期间,我怀揣着对医学的憧憬和热爱,从未间断对医学知识的学习,经自己的不懈努力,顺利通过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军十六载,我从一名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有担当的热血军人。部队转业后我毅然放弃安置到乡镇政府的优越岗位,通过卫生事业单位招考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医者之路,从“橄榄绿”到“天使白”,情系乡村、扎根基层,成为一名家庭医生,守望乡村健康。

健康守门人



家庭医生作为村民身边的“健康守门人”,对村民来说是一份信任,一份依靠;对家庭医生来说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家庭医生是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基层农村工作的首个岗位,岗位虽小但也关乎一个村上千人口的身体健康,本着军人特有的执着和认真的劲,我对家庭医生的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地去做好,也付出了一些艰辛和努力,那段工作经历让我没齿难忘。

工作伊始也遇到诸多困难,在走村入户为行动不便的村民进行健康服务时,因我不是本地人不会讲方言,还被个别村民误以为是“骗子”。“猜忌”和“怀疑”并没有让我放弃,而是用认真负责的实际行动去融入到村民中去。我挨家挨户去宣传家庭医生签约的政策和实惠,耐心、热情证明自己的服务,逐渐取得村民的信任,村民淳朴的乡情也让我备受感动,并与村民结下深厚的情谊。

康复希望之光


在从事家庭医生的工作期间我发现农村群众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群越来越多,然而受限于自身健康知识储备不足,对慢病的危害缺乏深刻认知,常未严格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甚至已经有些人发生了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部分农村老年人在患上脑卒中后,对疾病的恐惧、经济方面的顾虑等因素,没有积极配合或进行康复治疗,错过最佳康复时机,导致病情反复、加重,引发如偏瘫等诸多严重后遗症,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家庭负担加重。随着病人自身状况越来越差,最终因脑卒中引发的各种并发症而离世。彼时我萌生试图寻求和利用康复资源让那些中风病人能够有机会和能力进行康复治疗。

2018年诸暨市出台了残疾人康复救助补助政策,家庭医生工作又被赋予康复服务新内涵,开启了社区精准康复新模式。在康复工作中,我不断丰富和创新康复医疗服务品牌,为慢性病患者、失能或老年人和重度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与患者携手共筑复健的爱心桥,为患者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点亮了一盏盏生命的明灯。

七年来,我用自己火热的爱心、精湛的医术,夜以继日为400多名偏瘫患者、残疾人及老年人解除病痛,赢得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爱戴和赞誉。收到患者及家属赠送锦旗41面,每面沉甸甸的锦旗都是患者对我工作态度最好的认可。

医学是一条漫长的修行之路,路上充满荆棘和艰辛,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向着坚定的目标勇攀高峰。精医、重德、博爱、奋进,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选择、一种忠诚、一种责任、一种践行。医者始终要秉持着医者仁心的理念,用心、用情、用爱的职业担当和贡献精神,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撑起一片蓝天。

编辑:朱红剑 校审:郑艳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