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中,医院的门诊大厅里总能看到一个穿梭于人群中的身影。她或轻声安抚患者的焦虑,或熟练地安排检查流程,或细致记录医嘱。她是周文思,北京翌家陪诊创始人、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从职业经理人转型为陪诊师,再到创立北京规范化陪诊机构,她用专业与温情重新定义了“就医陪伴”的价值。
从个人痛点到职业使命:陪诊师的诞生
2019年,周文思因滑雪受伤独自就医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无人陪诊”的孤独与无助。这段经历促使她辞去高薪工作,投身陪诊行业。她坦言:“陪诊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社会需求。患者需要的不仅是流程协助,更是心理支持和情感共鸣。”
2023年,周文思成立北京翌家陪诊,团队从单打独斗发展为10余名专业陪诊师,服务覆盖老年人、孕妇、异地患者及职场青年等群体。
如何做好一名陪诊师?周文思的三重答案
1. 专业能力:医学知识与流程把控的双重素养
“陪诊师不是简单的跑腿员,而是患者的‘临时家属’。”周文思强调,专业陪诊需具备医学常识、急救技能及心理学基础。例如,陪同抑郁症患者时需关注情绪波动,协助术后患者需熟悉康复知识。
她要求团队通过“需求评估-方案定制-专人匹配”三步流程精准服务:针对外地患者,需熟悉医院布局与挂号技巧;针对慢性病患者,则需长期跟踪复诊计划。此外,公司定期组织医学培训,并优化服务标准。
2. 人文关怀:细节中的温度
在周文思的服务案例中,一位独居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完成多项检查,她不仅规划最优检查顺序,还全程搀扶、订餐送水,甚至将用药说明写在便利贴上。老人感慨:“她比亲人更贴心。”
“陪诊的核心是‘看见患者的需求’。”周文思提到,陪诊师需在细节中传递温暖:为焦虑患者预留心理疏导时间,为异地患者提供交通指引,甚至为独居者安排术后居家照料。
3. 风险意识:规范与责任并行
行业初期乱象频发,如低价竞争、责任纠纷等。周文思团队率先推行标准化服务:签署保密协议、建立“1分钟响应-15分钟预案启动”应急机制。她强调:“患者隐私与安全是底线,必须通过规范流程规避风险。”
行业挑战与未来: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化
尽管需求激增,陪诊行业仍面临三大难题:
认知度低:部分患者误将陪诊师视为“黄牛”,需通过社区合作、健康讲座提升信任。
标准化缺失:周文思呼吁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明确陪诊师技能门槛。
对于未来,周文思充满信心:“老龄化与医疗技术发展将推动陪诊需求增长。我们期待与医院深度合作,让陪诊师成为医疗生态的正式一环。”
周文思的陪诊故事,映射出都市人对“就医尊严”的渴望。她以专业为盾,以温情为桥,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守护墙。正如一位客户所言:“她让冰冷的医院有了温度。”
在周文思看来,陪诊师的终极价值,是让每个患者都能在病痛中感受到:“你并非独自面对。”(吴迪)
来源:生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