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由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取栓术已成为急性治疗的主要手段。尽管在过去十年中,随着血栓切除设备的改进,血管内取栓术的再通率较高,但仍有半数患者在卒中后未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结局。血管内取栓术延迟再通与较差的临床结局相关,首次再通已被提出作为取栓术成功的新结局指标。

替罗非班是一种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抗血小板机制有助于减少机械取栓术后早期再闭塞的发生,从而减少多次操作的需要。

最近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即替罗非班联合或不联合血管内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受试者的疗效(RESCUE BT)试验,评估了替罗非班作为血管内治疗前辅助治疗的疗效。尽管该试验未显示替罗非班对90 d功能终点有治疗益处,但试验的事后分析报告称,与安慰剂相比,替罗非班治疗可增加首次通过再通率。

然而,替罗非班在首次再通方面的潜在益处仍不确定,需要在随机临床试验中作为主要终点进行评估。基于现状,同济大学东方医院团队于2025年4月在JAMA上发表了一篇2期随机临床试验研究,旨在检验假设: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受试者中,接受大血管闭塞血管内取栓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可增加首次通过再通的可能性,且不会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一、研究方法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的2期随机临床试验,于2021年4月30日至2023年7月16日期间,在中国7家医院的卒中中心招募受试者。

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年龄在18~85岁,患有大血管闭塞(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或M2段),且在缺血性卒中发作或最后一次已知良好状态后24 h内考虑进行血管内取栓术。有房颤病史或接受过静脉溶栓治疗的受试者不符合纳入标准。

表1 受试者基线特征


研究者将受试者随机分配(1:1)接受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 μg/kg负荷剂量+0.1 μg/(kg·min)输注,持续24 h]或血管内取栓术前标准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为首次通过取栓实现血管再通且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受试者比例。


图1 研究流程图

二、研究方法

在200例随机分组的受试者中(中位年龄66岁[IQR:58~72岁];146例男性[73%]),102例受试者被分配接受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98例受试者被分配接受标准治疗后再行血管内取栓术。在意向性治疗分析中,99例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受试者中有64例(65%)和95例对照受试者中有46例(48%),实现了首次通过取栓实现血管再通,且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主要终点(调整后的风险比:1.34[95%CI:1.04~1.73];P=0.03)。替罗非班组的有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101例受试者中0例),而对照组为6%(98例受试者中6例)(未调整的风险差异:-0.06[95%CI:-0.11~-0.01])。

表2 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



图2 亚组分析

三、研究结论

这项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中,受试者没有房颤病史,也未接受过静脉溶栓治疗。研究发现,在血管内取栓前给予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可以增加首次通过再通的可能性,且不会导致症状性颅内出血。研究结果表明,神经介入医生可能考虑在手术前使用这种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以善血管内取栓临床效果。

责任编辑: 梦琳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