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变幻中,王健林的前瞻性决策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商业案例。2017年,这位商业巨擘以敏锐的市场嗅觉,果断出售旗下77家万达酒店和13个文旅项目,累计套现600多亿元,为万达集团成功转型轻资产运营模式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资产处置的时机把握之精准,在随后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剧烈调整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观察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演变轨迹,王健林当年的战略撤退显得尤为明智。接手其资产的富力集团和融创中国,如今都深陷债务困境。2022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郑州、天津等二三线城市率先进入调整期,随后连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也未能幸免。中指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70城二手房均价较历史高点已下跌32.6%,这一数字折射出行业整体下行的严峻现实。

面对市场持续低迷,各级密集出台救市政策。从降低首付比例到放松限购措施,从下调房贷利率到提供购房补贴,政策工具箱被不断打开。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压力,但也让普通购房者对未来走势更加困惑。在这样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预判五年后的房价是“黄金价”还是“白菜价”?对此,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01 “黄金价”与“白菜价”的市场观点呈现明显分化

对于未来房价将呈现"黄金价"还是"白菜价"的争论,市场观点呈现明显分化。支持房价上涨的一方认为,随着各地持续出台的利好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比例、放宽限购措施等,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报复性反弹,房价将重回上升通道。而看空的一方则坚持认为,当前的政策调控只能起到短期稳定市场的作用,无法改变房地产行业整体下行的长期趋势。

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多年前就对此有过明确判断。他指出,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就会进入饱和期。这个阶段表现为市场供给和居民购买力都达到顶峰,房价持续上涨的动力将逐渐减弱。中国房地产市场自1998年房改以来,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繁荣期,按照这个规律,市场调整在所难免。



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支持"白菜价"观点的证据更为充分。一方面,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5%,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新增住房需求减弱。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变化显著,生育率持续走低,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些都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长期需求。此外,经过多年积累,居民部门杠杆率已处于较高水平,进一步加杠杆购房的空间有限。

具体来看,未来五年房价更可能呈现以下特征: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房价可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上涨空间有限;二三线城市房价将出现明显分化,部分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可能企稳,而产业基础薄弱、人口流出的城市将面临较大调整压力;四五线城市及县城房价很可能出现实质性下跌,逐步回归当地居民实际购买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白菜价"并非指房价会暴跌,而是指房价收入比将逐步回归合理区间。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房价收入比通常在3-6倍之间,而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这一比例仍明显偏高。未来五年,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房价调整,这一差距有望缩小。

从政策层面看,"房住不炒"的定位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各地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来推高房价。相反,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速推进将对商品房市场形成一定替代效应。房地产税试点扩大的预期也将对投资性需求产生抑制作用。

开发商方面,高杠杆、高周转模式难以为继,行业将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部分房企可能会通过降价促销来加快资金回笼,这将在短期内对房价形成下行压力。同时,二手房挂牌量持续增加,供需关系的变化也将促使价格调整。



02 五年后的房价成为“白菜价”的原因

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5年后房价必将迎来"白菜价"时代,而非所谓的"黄金价"。这一判断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以下3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住房供给严重过剩已成定局

我国住房市场已经进入明显的供过于求阶段。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国空置住房数量已突破1.1亿套,总面积约96亿平方米。这一数字意味着即使不再新建住房,现有存量也足以满足相当长时间的居住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已达到96%,其中41.5%的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这种高拥有率与高空置率并存的现象,反映出住房市场已经从短缺时代进入过剩时代。

住房供给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开发商大量建房,地方依赖土地财政,形成了住房供给的快速扩张。而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新增城镇人口减少,住房需求增速明显下降。这种供需关系的逆转,必然导致房价下行压力加大。



二,人口结构变化正在重塑房地产格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新生儿数量较上年减少156万。与此同时,适婚年龄人口(25-35岁)将在未来5年减少约2800万。这意味着传统刚需购房群体正在快速萎缩。更关键的是,随着"421"家庭结构(4位老人、2位父母、1个孩子)成为主流,房产继承将大幅降低年轻人的购房需求。某知名房产研究院预测,到2029年,通过继承获得的住房将占首次置业总量的35%以上。这种代际转移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结构。



三,老百姓收入支撑不了高房价

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对高房价的支撑力正在减弱。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面临转型压力,企业裁员降薪现象增多,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一线城市动辄40倍以上的房价收入比显然难以持续。以深圳为例,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喝40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普通住房,这种畸高的房价显然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

疫情三年对居民消费观念和购房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人们更加注重储蓄和财务安全,购房决策更加理性。过去那种"买到就是赚到"的投机心理正在消退,更多人开始根据实际居住需求和支付能力来决定是否购房。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将进一步削弱对高房价的支撑。



总的来说,五年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更可能呈现"软着陆"态势。整体房价水平将趋于平稳,部分区域可能出现适度回调,使房价逐步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相匹配。这种调整有利于房地产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也有助于缓解年轻群体的住房压力。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房价经历了长达20年的调整期。虽然中国国情不同,但住房市场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转变规律是相似的。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5%,未来城镇化速度将明显放缓,新增住房需求将主要来自改善型需求,而非刚需。

政策层面也在发生变化。"房住不炒"的定位已经明确,房地产税试点正在推进,这些都将抑制投机需求。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将分流部分商品住房需求。这些政策变化都将对房价形成下行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房价下跌不会是一刀切的。不同城市、不同地段、不同品质的住房表现将出现分化。核心城市优质地段的高品质住房可能仍能保持相对稳定,而远郊、配套不足的住房价格下跌压力更大。但总体而言,房价回归合理水平是大势所趋。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现在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购房决策。如果是自住需求,可以考虑等待更好的入市时机;如果是投资需求,则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风险。未来房地产市场将进入买方市场,购房者有更多选择和议价空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