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房地产市场大多呈现市场冷价格落相关行业持续低迷的实况,并且这种现象不断蔓延加力发作。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很多,可这种房产地市场持续走下坡路,众多购房者赔了首付赔利息要么硬挺要么硬割的现状,应该是地方政府施策者及多数老百姓所不愿看到的,房地产调控应该不能持续大涨也不应持续大跌。众所周知,房产地牵扯的一众行业不仅仅牵动着地方债务,更牵动着千千万万家庭的饭碗收入,在当下中美经济博弈关键期,围台打独机遇期,以及周边国家经济、政治等不稳定期,重拾房产地经济,稳房地产市场、稳经济、稳就业、稳信心变得尤为重要。
房地产崩盘的教训与救市的正当性
作为一名长期观察房地产普通市民,也深知房地产崩盘对国家与百姓的灾难性后果。历史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海口市区烂尾楼遍地,政府耗费数年才消化债务,直接拖慢了海南经济发展近十年;日本在1980年代末因房地产与金融过度捆绑,泡沫破裂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至今仍未完全恢复。这些教训告诉我们,房地产崩盘绝非单纯的市场调整,而是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将摧毁家庭财富、冲击金融体系、引发社会动荡。
当前中国普通家庭为购房耗尽“六个钱包”,若房价暴跌导致首付蒸发,其承受的不仅是经济打击,更是对未来的绝望。更严峻的是,房地产关联上下游数十个行业,从钢铁、家电到装修服务,若行业链断裂,失业潮将远超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当年仅美国就有900万人失去工作)。因此,救市绝非维护少数人利益,而是保护绝大多数家庭的资产安全与就业稳定,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必要之举。
只有通过有效的救市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保障产业链的正常运转,才能避免大规模的失业潮,确保家庭资产不受巨大损失,维护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一直重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救市正是符合这一传统价值观念的必然选择。
中美博弈下的房地产救市与经济韧性
在中美贸易摩擦与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房地产的“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2018年中美贸易战初期,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施压,但其自身房地产市场的潜在泡沫(如房贷利率抬升、库存短缺)反而加剧了经济脆弱性。反观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年多次强调“稳金融、稳预期”,正是因为房地产与金融稳定直接关联——截至2023年,中国房地产贷款占上市银行总贷款比例近30%,一旦崩盘将引发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威胁经济全局。
从国际经验看,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通过量化宽松与低利率政策逐步修复楼市,但中国需避免重蹈其“大水漫灌”覆辙。当前救市应聚焦市场化调控,如在降低首付比例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房贷利率(如2024年央行首套房首付降至15%、取消商贷利率下限),同时严控金融风险,防止房企无序加杠杆(泰禾集团债务爆雷819亿的教训即为明证)。唯有此,才能在经济外循环承压时,以内需与投资的双轮驱动稳住基本面。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在经济面临困境时,内需和投资往往能够发挥关键的作用,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而在当下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更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精准有效的调控政策,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救市方向与未来展望
救市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软着陆”,而非刺激房价暴涨。1998年朱镕基总理严控房地产泡沫,使房价与居民收入保持合理区间,正是成功案例;反观2020年“涨价去库存”虽短期提振经济,却加剧了部分城市泡沫,这一教训必须铭记。当前政策需精准发力:一是取消非市场化限制(如限购限售),释放合理需求;二是通过税费减免、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如2024年央行3000亿再贷款计划)降低购房成本;税费减免能够直接减少购房者在交易过程中的支出,让购房变得更加经济实惠。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计划则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助于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三是推动行业出清,引导中小房企转型轻资产运营(如绿城代建模式毛利率超40%)。
中美博弈的长期性要求中国经济必须筑牢内需根基。房地产作为最大内需载体,其稳定直接关乎消费信心与投资活力。正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通过4万亿计划稳住房市,避免了经济硬着陆;今日亦需以同样魄力,通过市场化、结构化的救市政策,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同时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争取时间。救房地产,就是救当前经济;稳楼市,就是稳民生、稳未来。(文/湘江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