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划定九州,开创夏朝,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大禹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更是连接古今、贯通南北的文化纽带。今年3月,蚌埠日报社探寻禹迹采访团奔赴河南,探寻大禹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念大禹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深远影响。我们以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追溯历史足迹,汲取英雄精神,串联蚌埠与许昌、禹州的文化共鸣,探寻大禹精神的当代价值。

大禹一生熠熠生辉,足迹踏遍九州大地,到处都有他治水、“会诸侯”的传说。

大禹治水:

中华文明的共同记忆

大禹的事迹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等典籍,其中记载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治理洪水,最终“地平天成”,使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精神不仅被历代王朝推崇,更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蚌埠,大禹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蚌埠境内的涂山是大禹娶涂山氏女、会诸侯之地。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亦载:“涂山,在钟离县西九十五里,禹娶涂山氏女及会诸侯于此。”

在蚌埠市西郊禹会区马城镇禹会村,有一座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涂山南麓,被史学界认定为当年“禹会诸侯”之地。禹会村的名字正是得名于大禹涂山之会,村名在《汉书》中就有过记载,一直延续至今。1980年前后,禹会村遗址在全国文物大普查中被首次发现,并确认遗址为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遗址。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对遗址进行实地勘探和钻探工作。此外,禹会村考古发掘项目也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简称为“豫”的河南,和大禹的关联并不止是“豫”与“禹”的谐音这么简单,行走在河南大地上,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大禹的传说,甚至残留着与大禹相关的遗迹。


位于大禹山的禹王庙前的大禹像。

在距离蚌埠四百多公里外的河南禹州,大禹文化同样源远流长。禹州古称“阳翟”,相传为大禹的封地。《水经注》记载:“颍水经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禹州至今保留有禹王锁蛟井、古钧台等遗迹,当地民众世代传颂大禹治水的故事。

许昌虽不以大禹命名,但其所在的颍河流域同样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区域。《禹贡》载:“导颍水,东流为济。”许昌境内的颍河,正是大禹疏导洪水的关键水系之一。

春访古钧台:

触摸夏王朝的历史印记

三月的颍河两岸,新柳如烟,麦浪初青。采访团循着《竹书纪年》“夏启元年,帝即位于钧台”的记载,来到这片被历史反复摩挲的土地。

“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禹州市区西北部的古钧台,是这座城市作为“夏代第一都”的象征。

古钧台临街而立,却被拦在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院内,站在墙外,只能看到上面的亭阁。

我们与门卫协调过手续,经过校内一个侧门,又穿过台下的拱洞,才来到了古钧台的面前。


古钧台。

古钧台台基呈长方形,实为禹王庙的正门。上建亭阁式大殿一座,双重檐建筑,周围有24根明柱支撑,上覆赭黄琉璃瓦。四周栏杆上镶嵌有20块石板,上边刻有20幅大禹治水的故事。

台基正上方,书写着“古钧台”三字。门洞两侧,镶嵌着一副对联:“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

“钧台之飨,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禹州市著名文化学者教风林向我们讲述了古钧台的由来。古钧台的命名来源于夏朝大禹登上此高台筮天问命,以求治理水害。此后,夏代的所有诸王分别践位、施政、商议国事都在这里进行。

钧台之飨,就是启以“共主”的身份召集各方盟主来到钧台会盟,接受他们的贡献之礼,举行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钧台之飨,确立了夏启的“共主”身份,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成为中国国家制度的起源。

红日初升,为古钧台披上金纱时,院墙外的路边,几位老人正修剪着桔子树。问及古钧台往事,一位老人脱口唱起世代相传的民谣:“启王坐钧台,四方诸侯来,青铜鼎里煮江山……”这质朴的乡音,与《吕氏春秋》“夏启乃飨诸侯于钧台”的记载奇妙地重合,让人顿悟,原来四千年的历史从未走远,它就活在春耕的犁痕里,飘在祭祖的香火中,更镌刻在这片土地共同的文化基因里。

站在钧台遗址上远眺,采访团成员不禁想起蚌埠禹会村祭祀台遗址。两地虽相隔数百里,却共同勾勒出大禹到夏启的历史轨迹。

恰逢一群少年在校园里诵读,青春的声浪惊起台畔林间的宿鸟,也勾回了当年大宴诸侯时钟鸣鼎食的场景。这座看似沉默的古钧台,实则是贯通古今的时空枢纽——它连缀着蚌埠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盟誓、开封禹王台“以勤民为宝”的训诫,更昭示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

探秘“天书”:

大禹文化的民间坚守

三月的禹山,草木初萌,山间薄雾缭绕。采访团沿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上,来到方岗镇禹山上的禹王庙。庙门开阔,古柏苍劲,岁月的痕迹在这里格外清晰。

据说,禹山是因为大禹治水曾经驻扎于此而得名,这里有很多关于大禹治水的遗迹和传奇故事。

“禹王庙始建于夏朝,原为禹祠,后因百姓尊崇升格为庙宇,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教风林介绍,从远古及今,大禹在禹州具有保护神的地位,更让这座庙宇承载着家国情怀与民族信仰。


大禹山上的禹王庙前。

进入庙内赫然矗立着一块石碑,就是闻名全国的“禹王碑”。因碑文最早发现于南岳衡山岣嵝峰之上,故称“岣嵝碑”。碑文共77个字,传说为当年大禹亲笔书写,由此后人又称它为“禹碑”“禹王碑”“禹王功德碑”。其碑文形如蝌蚪,难以辨认,被称为“中国八大天书”之一。

山风拂过,碑前的香炉青烟袅袅。几位当地老人正赶来祭拜。“我们从小听老人讲,摸一摸禹王碑能沾上大禹的福气。”一名七旬老人用粗糙的手抚过碑身,“这些年,来研究碑文的人越来越多,但谁也说不清上面写的啥。”

记者注意到,碑旁立着一块新制的解说牌,上面是当代学者摹写的碑文和部分译文。“岣嵝碑”部分字符与甲骨文中的“水”“治”等字相似,但整体内容仍是个谜。

拾级而上来到禹王庙,这里香火氤氲,前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85岁的方桂兰老人正站在殿中,向前来祭拜的人介绍大禹的功绩。自1991年起,她和丈夫带领村民一砖一瓦建起这座庙宇,如今老伴已逝,只剩她独守殿中,负责打理这座庙宇。


禹王庙内的管理者方桂兰。

“那时候村里人你出十块,我出二十,凑钱买建材。”老人看着墙上色彩艳丽的壁画陷入回忆。“我和老头子开荒种地,卖粮攒钱,前后盖了八年。”她指着殿内供奉的禹王像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我们盖庙吃点苦算啥。”

在她简陋的居室里,摆放着泛黄的《大禹治水》《夏商周史话》等书籍。“不识字就学,现在能给游客讲大禹划九州、定九鼎的故事。”老人翻开一本手抄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大禹的功绩。

这座民间自发的庙宇,已成为大禹文化活态传承的见证。老人说,每天下午游客散去,她总爱坐在庙前石阶上,望着山下的村庄——那里,大禹的故事仍在代代相传。



春日正午,阳光直射在禹王庙的青瓦上,投下清晰的影子。这座凝聚着民间信仰的殿宇与皖北的涂山禹王宫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大禹治水成功日,两地都会举行祭祀活动,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已持续数百年。

站在禹王庙前远眺,仿佛能看到一条无形的文化纽带,从豫中的颍河岸边延伸至皖北的淮河之滨,串联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治水记忆。

禹风今韵:

从治水丰碑

到城市名片的千年传承

大禹文化的核心是“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科学治水、以民为本”的精神,这一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的理念,对今天的河流治理仍有借鉴意义。

2021年,蚌埠市将“靓淮河”工程作为工作主线,大力推进淮河蚌埠主城区段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围绕“一川清、两滩靓、三脉通、十景红”的总体布局,采取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河滩地生态治理、交通体育设施建设等举措,着力打造城市中心公园。

依托“靓淮河”26公里的历史文化轴线,蚌埠市将当地的大禹文化、双墩文化、铁路文化、码头文化等,通过雕塑、主题公园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沿线景点,沿着淮河岸线布局,聚力打造一批具有淮河文化特色、体现城市记忆的新地标,推动“网红”变“长红”。

近年来,禹州市不断加大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以颍河水利风景区为依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为总体目标,先后投资2亿多元打造绕城20公里的颍河湖,治理两岸河堤40公里,建成了市区段4个集健身、游园、休闲于一体的大型游园,被誉为自大禹以来禹州市最漂亮的颍河景观工程。健康良性的水生态系统为营造城市景观、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禹文化已成为蚌埠、禹州等城市的重要文化名片。今年4月25日,2025年蚌埠市首届大禹文化节开幕,将通过学术研讨、民俗展演等形式推广大禹文化。禹州则依托钧瓷文化与大禹文化的双重优势,推出“钧瓷+大禹”主题旅游线路,通过文化IP的联动,吸引更多游客了解禹州的历史底蕴。

大禹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大禹文化是活态的,具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文化复兴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凝聚力。

在4月25日蚌埠大禹文化节到来之际,我们回望这场文化寻根之旅,更加坚信,大禹文化不仅是过去的辉煌,更是未来的指引。大禹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始终激励着我们以团结、创新、奉献的态度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守护这份文化遗产,前途任重道远,璀璨光明!

(来源:蚌埠日报社 融媒体首席记者:陈瑶 文/图 编辑:周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