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具体史实以文献记载为准,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战国时期,诸侯争雄天下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今天咱们说的是战国时候的一出好戏,一出由嘴皮子掀起的刀兵祸事,一场六国争霸中的关键战局。
它不在荆轲刺秦的豪情年代,也不在秦始皇一统前夜,它发生在战国正酣的前中期,主角是西陲的老虎秦国,和江南的霸主楚国。
这场战争,开头挺讽刺——不是因为土地,不是因为复仇,甚至不是为了抢个美女,而是因为六里地。你没听错,就是六里地——从说六百里,变成六里地,最后打成两场大仗。
咱们慢慢说。
公元前312年,秦国大王嬴渠梁早死,现在坐在王位上的,是他的儿子秦惠文王嬴驷。秦国这几年正从西部的一块高地变成六国的梦魇。楚国呢,位于南方,地广人多,老底子也厚,是六国里最不好惹的主儿。
秦惠文王嬴驷
楚国有个问题,讲仁义、信诺,讲得过头了点。尤其是楚怀王这位,一肚子文化和浪漫,脑子却有点不太经使。
这年,有个说客张仪,老早在魏国混过,混的不咋地,后来竟然在秦国当上了丞相,还真是树挪死,人挪活。
张仪的嘴皮子,那是一流的,翻手是盟友,覆手就撕票。他找到秦王:“楚国对我们是威胁,不如从他们最要紧的外交上动动手。”
当时楚国和齐国走得很近,秦国打谁都不怕,但不想齐楚联合。于是张仪亲自出马,对楚怀王说:“咱们结个盟,条件是你跟齐国断交。我王一高兴,就给你六百里地。”
楚怀王一听,那可是大好事。六百里啊,那得多少城池、多少税收?于是转头真就跟齐国断了。
兴冲冲的来要地,结果张仪见他时,话风一变:“地是有的,不过只有六里。”
这话一出,楚怀王脸都绿了。楚国君臣一合计,这不是把人当猴耍嘛?直接下令发兵,要打秦国出这口气。
于是,一场因为六里地的战事,就这么打响了。
咱们说第一场——丹阳之战。
丹阳之战楚国惨败,罪不在张仪,而在于楚怀王的贪心
地点在丹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淅川,这地方原来是楚国控制的前沿区域。
楚军主帅是景翠,副将屈匄,还有一众七十多位将领;秦国这边出阵的是樗里疾,秦惠文王的叔父,打仗是老资格;还有盟友韩国派来的魏章,战斗经验也不差。
两边碰头之后,在丹水、淅水交汇的战场上摆开阵势。
楚军号称十万,气势汹汹,但中看不中用。说到底,楚军武艺不差,可打法老套,临场变招不行;秦军则是“兵出如虎,阵动如风”,尤其是樗里疾,带兵灵活,斜插突击、包抄断粮,样样来。
仗一开,楚军就被压着打。
战斗持续了两天,第三日清晨,樗里疾一声令下,三面合围,断其后路,一举合围楚军主力。那场仗,楚军溃败,斩首八万。
秦国名将樗里疾
八万是个什么概念?
就算里面有水分,打掉个三四万人,那也是楚国中部重镇能调出的半壁兵力。屈匄等七十余将领被俘,连战旗都被秦军夺走。
这一战过后,楚国在北部的防线,彻底崩了。
秦军顺势南下,占了楚国的汉中六百里地,当场立郡,取名“汉中郡”,意思是这儿以后就是秦地了,不还了。
楚怀王这下气疯了。
一个六百里的大肥肉,说好的是给咱的,结果倒好,不但没得到,反倒自家的土地被人打下来,成了人家的。
叔能忍,婶不能忍,干Ta丫的!于是他一咬牙,又召全国兵力,要跟秦国决一死战。这一次,他亲自坐镇,主战场设在蓝田。
蓝田在哪儿?
蓝田在今天陕西东南,是秦国的门户之一。楚国这一仗,是要把战线顶进秦地,要让秦国明白,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蓝田之战,就此展开。
蓝田之战
说这场战斗之前,得说说楚国这次是全力出击,不惜代价。战鼓三响,战车千乘,步卒万计。老将、新兵、世家子弟,全压了上去。
可惜啊,打仗光有热血不成。
楚军一进蓝田,就被秦军引入地势险峻之处,左右夹击,再次被打了个大败。
据《史记》记载,这一战之后,楚国再也不敢北犯。汉中地成了秦国通往四川盆地的南门,打开了西南的门户。
张仪呢?这时候早就躲到后方去了。前线打得热火朝天,他在咸阳饮酒赏雪。
你说这张仪阴不阴?可换个角度看,这场仗从头到尾,确实是他一张嘴先开的刀。
战国就是这么个时代。
你以为是刀剑的天下,其实是谋略为王;你以为是君主意志,其实是说客挑事。
从六百里到六里地,从友好断交到两战败北,楚国这一年,是倒霉催的。
但话说回来,张仪这一套“连横”策略,却实实在在替秦国赢来了机会。
从丹阳、蓝田两战开始,秦国不仅解决了南面威胁,更迈出了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第一步。
而楚国,从这一刻起,虽还有余威,但盛世的尾巴,已经拂过。
最后说一句:
战国这段历史,最精彩的不止是兵戈相见,更多是人在局中,各有算盘。
张仪一张嘴,搅动天下水。
楚王一念差,赔了夫人又折兵。
六里换六百里,不只是笑话。
那是一段真实历史给人的警醒。
可咱今天这出戏,还没唱完。
接下来讲的,是这两位主角的结局。
先说楚怀王。
楚怀王影视形象
蓝田兵败后,楚国不光丢了地盘,还丢了自信。怀王虽然心里不服,但也知道楚国打不赢秦国了。于是他悄悄派使者,跟齐国想重修旧好,亡羊补牢。
齐国那边本来就窝火,这回也没接招,楚国外交彻底拉胯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时候秦国又抛来橄榄枝,说我们还可以做朋友,咱们握手言和。
怀王那脑子,软得跟豆腐似的,一听这话居然信了。张仪又一次出马,说:“王上啊,您亲自来武关,我们当面议和,礼数齐全,不辱贵国。”
楚怀王想也没多想,就带着随从亲赴秦地。
结果到了武关,门一锁,人一抓,放出狼狗咬两下,楚怀王彻底芭比Q了。
张仪再次赢了,这回不是靠嘴,是靠做局。
楚怀王被关押在秦国,期间多次求和、请归,都被拒绝。最后客死在异国他乡,连骨灰都没捎回楚地。他死得不轰烈,也不体面,死得像一场棋局中,被人弃掉的孤子。
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后,对秦国恨之入骨。但也明白打不过,所以一面修养国力,一面苟延残喘,话且不提。
再说张仪。
张仪塑像
这人是战国史上活得最像刺猬的角色,哪哪儿都刺人,哪哪儿也不得好。他虽为秦效力,后期却因宫廷倾轧,被排挤出权力中枢。
最后几年,他去了楚国的死对头魏国,继续当他的纵横家。
张仪死的时候,并没有太多记录。他既不是将军,也不是王侯,只是一个靠口舌搅动天下的人。没人给他修墓,没人为他作颂。史书留了一句话——“巧言令色,乱世权谋者。”
你说他奸?那肯定。但你说他无才?又不是。他是把一张嘴玩成了兵器的人物。
有评论说,战国能一统,不是靠兵法,而是靠权谋。张仪,就是活着的权谋。
而楚怀王,就是输给了这个权谋。
写到这里,咱们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打仗的不是兵,而是人心。
输赢,不光看刀剑,更要看脑子。
你可以勇,但不能愣;可以信,但不能盲。
六百里,最终换来的是一国衰败,一王丧命。
历史从来不骗人,只是爱讲笑话,而这个笑话,往往是用命写的。
参考材料:
《史记》楚世家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