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壤”为“硝石”文献考

宋 翔

一、引言

《山海经》自古便以其奇幻的神话传说与奇特的地理记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其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在治水故事中,“禹以息壤堙洪水”这一记载尤为关键,但对于“息壤”具体所指,却成了一个千古谜题。后世学者多有猜测,而本文试图综合多方面因素,深入剖析“息壤”背后的真相,力求还原其真实所指。



二、息壤的传统理解与误解

后世之人普遍认为息壤是一种能自行生长和膨胀的土壤,这种认知使人们将息壤视为一种神秘的自然物质。在传说中,大禹的父亲鲧曾偷取天帝的息壤用于填埋洪水,却因违命而被天帝命令火神祝融斩杀于羽山。然而,结合更多古籍记载与科学分析,这种传统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伯鲧作为大禹的父亲,在治水过程中采取了以堵塞为主的方法。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九年而不息。”这段记载表明,鲧为了应对滔天的洪水,私自取用了天帝的息壤。其行为可能违背了天帝对于息壤使用的某种规则或限制,因而触怒了天帝,导致天帝命令火神祝融将鲧处死。这一事件反映出古代神话中对于违抗神权指令的严厉惩处,同时也暗示了息壤在当时被赋予的神圣与特殊地位,其使用受到严格约束。

与伯鲧不同,大禹在治水时采取了疏导为主的方法。《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伤先人父鲧作城,惟招水灾,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大禹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不再单纯依靠堵塞洪水,而是通过疏通河道等方式引导洪水流入大海。在此过程中,禹也使用了息壤这一材料并取得了成功。这表明息壤并非简单的堵塞物,而是具有特殊功能的物质,能够在疏导治水过程中发挥作用,大禹对息壤的合理运用成为其治水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汶川县大禹塑像(汪毅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三、硝土(硝石)与息土关联

硝石,又称硝土,是一种含硝酸盐的矿物,常见无色或白色结晶,有玻璃光泽。它易溶于水,味苦咸。硝石受热分解,具强氧化性,能促进燃烧,是制造火药、化肥、焰火的关键原料,也用于医药等领域。在古代,硝土常以白色或黄色毛茸茸物质的形式出现在厕所等潮湿、有机物丰富且通风不良的场所,自然生长速度较快。这些环境为硝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潮湿环境利于硝酸盐溶解和结晶;丰富的有机物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产生氨,进而转化为硝酸盐;通风不良则有助于保持湿度和温度,促进硝石形成。“硝土”常出现在老土墙下层、人畜便溺所在地等地方,累积多了会出现一些古人难以解释的异象。

古时,“硝”通“消”,而“消”与“息”意思相近,由此推测“硝土”的说法源自“息土”。方氏《通雅》里也对此有所暗示:“息壤,坌土也。”坌的意思就是将岩土分开破开。也就是说,息壤是一种能将岩土分开的土壤,这不就是火药吗?

四、息壤为硝土证据

(一)苏轼、柳宗元文章中的证据与解读

苏轼在《息壤诗》中提到荆州城南门外有一堆房屋大小的息壤,旁边石碑记载其“不可犯,畚锸所及,辄复如故”。这表明息壤具有某种特殊性质,即使被人为破坏或铲除,也能恢复原状,这种特性与硝石的物理化学性质有一定相似之处。例如,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硝石矿床可能会因矿物的再沉淀、结晶等过程而出现类似“自行修复”的现象,当然这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但从古代人的认知角度,这种现象很容易被神秘化,进而被记载为息壤的奇特之处,使得息壤在传说中带有神秘色彩,被赋予了超自然的力量和特性,进一步强化了其与普通土壤的区别。

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息壤记》中描述了永州龙兴寺东北角佛堂地面因硝土而鼓起的现象,寺僧称即使将其铲平,它也会再次隆起,这种特性与传说中息壤的“自行生长和膨胀”特性相符,也与硝土特征吻合。

(二)苏辙《息壤》诗的关键证据与解读

苏辙在《息壤》诗中对息壤有着极为生动且关键的描述,其诗如下:

江上寒沙薄如席,一夕坟起成高丘。

江流倾转力不胜,左啮右吐非自由。

南郡城南独何者,平地生长殊不休。

当中屋背不盈尺,深入百丈皆石楼。

古人不知下有怪,发破不掩水涨浮。

传言夏鲧塞洚水,上帝爱此无敢偷。

窃持大畚负长镈,刺取不已帝使流。

禹知水怒非塞止,网捕百怪杂蜃鳅。

掘壕入土不计丈,投掷填压声鸣啾。

一时既定忧后世,恐此窃出坏九州。

神人已死无复制,故以此土封其头。

发之辄满不可既,意使灵物长幽囚。

前年大旱千里赤,取土盈掬雨不收。

谁言咫尺旧黄壤,中有千岁龙与虬。

高山万仞犹可削,嗟此何独生如疣。

天长地远莽无极,虽有缺坏谁能赒。

我疑天意固有在,患世多事穷镌锼。

埏陶鼓铸地力困,久不自补无为忧。

世无女娲空白石,磊磊满地如浮沤。

耕田凿井自无已,息壤无几安能酬。

这首诗将息壤的神秘特性、大禹治水的英雄壮举以及古代社会对息壤的认知和利用融为一体,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山海经》中的“息壤”,为我们理解《山海经》中的“息壤”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证据。

该诗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传说中的息壤与治水的故事,“江上寒沙薄如席,一夕坟起成高丘”,讲述了江边息壤生长的场景,“开始白毛毛黄毛毛像寒沙薄薄一层,一下子就隆起像高丘”,这简直就像是对硝土的一种夸张描述。

“咫尺黄壤”(息壤是黄色土壤,与硝土物理特征相符),就能激发出如“千岁龙与虬”的巨大能量,甚至做到“高山万仞犹可削。”诗中提到息壤的功能是削山而不是堵水,符合大禹治水以疏浚为主的记载,这也排除了很多学者推论的息壤是直接用来堵水的某种特殊石料的判断。

诗中还提到使用息壤时会发出“鸣啾”之声,提到当初大禹用息壤治水成功后,担心万一被息壤盗,散落到民间,引起九州动荡,于是大禹便将此灵物幽囚起来。后来“神人死后”,这项技术就失传了。这些描述都让人联想到神秘黑科技“火药”。

此诗的后半部分主要是讲,作为息壤的硝土对农耕方面的肥效。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息壤和硝土的确有着相似之处。

(三)楚昭王与江陵息壤祠

公元前504年左右,楚昭王迁都江陵,在当地建造了大石库,储备了大量息石和息壤,并修建了“江陵息壤祠”,安排重兵把守。据载,祠中的息石“非土非木,亦非金石”,这描述符合硝石作为矿物质晶体的地质物理特征,这表明江陵的息壤具有特殊的物质属性,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结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在古代传说和实际认知中,息壤都具有与硝石相似的特性。无论是苏轼记载的息壤不可犯、被破坏后能复原,还是苏辙提到的息壤能削山且发出声响,都暗示着息壤并非普通的土壤,而是一种具有特殊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物质,而这些特性与硝石的性质高度吻合。硝石在古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火药发明后,其战略地位更是凸显,这也与息壤在神话传说中被赋予的神秘和重要地位相呼应。

五、息壤与火神祝融的神话关联

在《山海经》中,鲧偷盗息壤后,天帝命令火神祝融惩治他。这里存在一个疑问:为何是火神而非水神或其他神来执行惩处“偷窃治水神器”的鲧?这或许暗示息壤与火有关,与火神祝融的职责范围相联系。

火神祝融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象征着火的掌控与运用。火在古代社会中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重要能源,也与冶炼、军事等领域密切相关。如果息壤(硝石)与火药有关,那么其与火神的关联也就不言而喻。祝融惩治鲧的神话故事可能蕴含着古代社会对于火药等火相关技术的神秘化与神圣化理解,以及对违抗神权使用这类技术的警示。

六、息壤与火药的关联探究

(一)火药的原料构成

火药的制造需要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原料。而自古以来,蜀地就是产硝和制作火药的重地。绵阳江油的老君山古硝洞群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材料生产场所。这一发现为研究古代火药制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四川盆地火药制作条件

瓦屋山周边有大量铜矿存在,硫磺是硝石产生的催化剂,其附近众多温泉、火井,为硫磺、硝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环境。这些地理环境因素表明,在古代中国的一些地区,具备制作火药的基础条件,而息壤(硝石)作为火药的重要原料,其在这些地区的作用和重要性不容忽视。尤其是瓦屋山及其附近鹤鸣山、青城山等均是道教启蒙发源之地,这也与众多学者推论的火药最初是在道家炼丹过程中偶然发明的观点相吻合。

(三)大禹治水地在四川

大禹出生地与大禹治水地在四川,这几乎也是学界共识。四川是大禹活动区域,也是硝土资源丰富区域,这为大禹治水的息壤即为硝土提供了更多的侧证。

七、息壤作为地名及相关文化现象的佐证

“息壤”作为一个地名,至今仍存在于新津修觉山附近的仁寿境内,《仁寿县志》记载,县南有“息壤”地名,且仁寿还有息壤广场、双流有息壤桥等。这些与息壤相关的地名是全国唯一被记载的古地名,从侧面佐证了崇伯鲧以及大禹治水的地方应在四川。

这些地名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息壤的记忆和传承,也可能暗示着当时火药制作与使用的地域特色。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为进一步探究息壤与古代社会的关联提供了新的视角。

八、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通过对《山海经》中“息壤”的多方面探究,可以较为合理地推断息壤很可能就是制作火药的硝石。从大禹父亲伯鲧因擅自使用息壤被天帝惩杀,到大禹成功利用息壤治水的神话传说,再到古籍记载、文人诗词、考古发现以及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证据,都为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支持。而苏辙的《息壤》诗更是从治水原理和息壤特性的角度,为息壤即硝石的论点提供了关键性的文学证据,其对息壤“咫尺黄壤,就能激发出巨大的能量”“高山万仞尤犹可削”等特性的阐述,与硝石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物理化学性质高度契合,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结论的可信度。

这一发现对于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史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火药的发明与使用历史能追溯到更早时期,那么中国古代在军事、矿业、农业等众多领域的发展进程都将被重新评估。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研究古代典籍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神话传说的表面,而应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与技术信息,通过对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的综合分析,还原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与火药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开展更多的考古发掘工作,寻找古代火药制作与使用的直接证据。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代硝石矿遗址及相关文物进行分析检测,以更全面、准确地揭示中国古代火药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为世界科技史的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编后语:“史学争鸣”栏目发布的文章,供学界交流探讨,并非定论,欢迎专家学者撰文参与讨论)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宋 翔〔历史学者,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曾任《成都商报》记者、成都电视台制片人、中央电视台(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等)导演、北京腾提度文化传媒副总裁〕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