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殷梦昊 丁超逸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85级校友李平、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廖梅夫妇决定为母校一次性捐赠10亿元人民币,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

学敏高等研究院定位为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以交叉性、前沿性、国际化为建设宗旨,致力成为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该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博士毕业5年以内、国际最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原创突破性、技术革命性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工作,努力作出颠覆传统认知、解决重大难题或创建新学科范式的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相关实验室内场景。复旦大学供图

“我们希望为学校捐助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应该是比较困难的——在学术上有挑战性,需要花费很久时间,需要很多财力支持,但是会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我们把它当作我们的社会责任。”廖梅这样阐释他们在寻找的项目。

“学敏”这一名称,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学术期许。李平、廖梅夫妇在阐释其寓意时指出:“学者,治学之道;敏者,兼具勤勉与敏锐”。双重意蕴,期待复旦人秉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保持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值得注意的是,李平和廖梅校友是通过一次“重走长征路”活动结缘的。1988年,共青团上海市委组织了一项名为“理想之光——重走红军长征路”的社会实践。当时,同为复旦大学28届校学生会副主席的李平和廖梅,与20余位学生骨干一起从成都出发,乘坐摇摇晃晃的大客车,一路高唱齐秦的《狼》,穿越红军长征途经的雪山和草地,踏上泸定桥的铁索。


1989届复旦大学材料系毕业生合影。复旦供图

这趟艰苦却充满激情的长征路,成为李平和廖梅人生中的难忘记忆。红军战士逆境奋起、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刻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后来,廖梅等师生将这段经历制作成纪录片,真实再现了80年代复旦学子的精神风貌和理想情怀。

据悉,学敏高等研究院创新性地采取自由灵活的管理体制,打破传统科研评价体系束缚,鼓励科研人员聚焦科研本身,支持长周期研究和颠覆性创新,赋予青年科学家充分人事管理自主权,实行青年科学家负责制,根据团队研究计划给予稳定经费支持。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院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


重走长征路活动的出发照。复旦大学供图

学校科研负责人介绍,学敏高等研究院聚焦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前沿领域,追求开拓新研究领域、新研究方向,不追逐热点和论文。

“我们将瞄准90后、95后甚至更年轻的顶尖科研人才。”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院希望吸引那些对科学充满热爱、具有创新潜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鼓励他们交叉碰撞,打造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成果。

对入选的青年人才,研究院将按需提供各类资源与支持,给予长周期的稳定支持,期限最长为20年,确保科研人员专注于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项目。

在支持和资助方式上,研究院将实行全新的特区管理政策。薪酬分配机制上,提供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保障青年人才无生活后顾之忧;考核评估机制上,将秉持客观公正原则,探索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考核模式;人才培养上,可以直接认定博导资格并单列博士生名额,支持科研人员招聘博士后、专任科研人员,组建专属科研团队,加速科研工作启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