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解读我国头颈部肿瘤诊治理论更新与实践进展。

整理 | Sonia
审核专家| 郭晔教授、胡超苏教授

头颈部肿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解剖结构复杂、病理类型多样,临床诊疗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针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头颈部肿瘤的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

4月18-19日,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于在济南召开。医学界特此策划“执笔者说”栏目,并邀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超苏教授,分享《2025 CSCO头颈部肿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更新要点,以研究者视角解读指南更新背后的循证医学故事和临床经验。

国产新药崭露头角,原创方案超前解困

胡超苏教授认为,本次指南更新中一个可喜的要点在于国产免疫治疗的药物菲诺利单抗的获批和应用。基于2024年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菲诺利单抗前瞻性III期临床研究结果,今年2月8日,菲诺利单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菲诺利单抗联合顺铂+5-Fu方案用于治疗复发转移头颈淋癌也被纳入指南的二级推荐。胡超苏教授指出:“既往复发转移头颈临癌中免疫治疗的主要药物均来自国外,即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本次新增推荐的菲诺利单抗是国产原研免疫治疗的一次非常可喜的新突破。”此外,2025年1月,NMPA批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一线治疗CPS≥1 的复发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此次指南也同步进行了更新。

郭晔教授表示,目前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全面联合治疗模式,除了传统的化免联合方案,最新的靶免联合方案也被纳入指南。其中,基于郭晔教授牵头的一项临床研究(评估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铂类难治性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理想结果),在新版指南中,免疫+靶向新方案“特瑞普利单抗+西妥昔单抗”被新增为III级推荐,为部分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外,对于不能够耐受化疗的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VEGFR单抗的策略不存在明显叠加的副作用,在临床的应用展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包括既往在头颈部磷癌靶免联合治疗的研究中发现的肿瘤出血问题,国内一些新型抗VEGFR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方案,在这方面较以往的传统双药叠加表现出一定改善效果,但仍有赖于更大样本和随机对照研究的验证。

标志物探索成为研究痛点,规范化治疗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头颈部肿瘤领域免疫治疗发展迅速。但胡超苏教授指出,在局部晚期头颈鳞癌的免疫治疗应用尝试中,三个大型临床研究都未能取得阳性结果,因此目前还并不能作为标准方案应用于临床诊疗。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者正在进行新辅助化疗与免疫治疗的应用尝试,且在小样本的临床研究中已经观察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包括较为理想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和肿瘤退缩率,可能会在后续研究中使更多患者受益。此外,,局部晚期头颈鳞癌的治疗领域仍有许多想象空间,如放疗跟与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低剂量放疗探索、立体定向放疗等,值得更多探索。”

郭晔教授表示,在肿瘤的免疫治疗领域,如何确定生物标志物是普遍难题,头颈部肿瘤同样如此。目前,头颈部肿瘤通常采用PD-L1表达作为主要生物标志物。然而,对存在PD-L1高表达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仅有一小部分可以采用去化疗的治疗模式,绝大部分仍采用化疗+免疫联合方案,一定程度上稀释了PD-L1表达的指向性意义。这也提示着更具实用性的标志物有待探索。

胡超苏教授指出,头颈部肿瘤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病因繁多,更体现在发病部位的多样性。不同的发病部位具有其各自的特点,治疗也不尽相同。如口咽癌,尽管均以手术治疗为主,但HPV阳/阴性的口咽癌的治疗要点和预后之间存在着差异。此外,头颈部肿瘤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其对容貌、语言、吞咽、呼吸等功能的显著影响,因此,如何实现对患者的功能保护、生存质量保护与生存延长的并重,是头颈部肿瘤诊疗的重要命题。

兼顾理论可靠和使用便捷,CSCO致力提高基层诊疗水平

治疗模式多样化是头颈部肿瘤的特点,所以多学科联合整治的理念应贯穿于头颈部肿瘤诊治全过程,这也是本次指南编写、更新、巡讲落地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的重点。包括肿瘤外科、放疗科和内科在内的MDT模式是多学科诊疗的抓手,病例报告和分享则是多学科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郭晔教授指出,在指南编写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一些少见头颈部肿瘤的循证医学依据的不足,许多证据来源于部分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如何平衡不同的小样本研究带来的选择性偏移,最大程度利用这些证据满足诊疗常规实施需求,是当前指南编写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胡超苏教授总结到:“2025版CSCO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既反映了当代治疗原则,同时结合我国的临床特点,考虑实用性和药物可及性,所以具有理论层面上的实用性。此外,指南采用口袋书的形式,具有使用层面的便捷性。通过CSCO头颈部肿瘤指南的推广应用,希望能够提高基层医院的头颈部肿瘤的诊疗的水平,惠及更多患者。”

专家简介


郭晔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兼一期临床试验中心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头颈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促会鼻咽癌防治分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专家简介


胡超苏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鼻咽癌诊治中心主任,鼻咽癌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鼻咽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五届 人民名医 卓越建树

上海市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并分别于1994年和2004年在美国William Beaumont 医院放射治疗科和MD Anderson 肿瘤中心放射治疗科进修。主要从事鼻咽癌及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工作。获得上海市科委,科技部重大项目等。培养研究生30余人。发表论文200多篇。并获得中国抗癌协会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核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抗癌协会二等奖等。

精彩资讯等你来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