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和人群分布特点的恶性肿瘤,通过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等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鼻咽癌的挑战。


一、地域聚集性

鼻咽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全球范围内罕见,但在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北非等地区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鼻咽癌13.34万例,虽然仅占所有癌症的0.7%,但却有约80%的病例集中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


我国鼻咽癌新发病例数约6.3万例,占比接近全球的一半,并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以华南、西南各省高发。尤其是广东和广西两地,鼻咽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高达(10~25)/10万,是低发地区的20~30倍。因此,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癌”。

二、人群分布与易感性

鼻咽癌的发病还与人群分布和易感性密切相关。

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发病率普遍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大约为2.8:1,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因素有关。


在年龄分布上,鼻咽癌多见于30~60岁的人群,其中40~59岁为发病高峰。此外,鼻咽癌有家族聚集性的现象,即家族中有鼻咽癌患者,家庭成员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三、发病因素

鼻咽癌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病毒感染、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EB病毒感染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与鼻咽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几乎所有鼻咽癌病例中均可检测到EBV的潜伏。

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尤其是在高发地区。EB病毒主要通过感染人类口腔上皮细胞和B细胞,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激活致癌基因(如LMP1、LMP2),抑制抑癌基因(如p53),进而引发鼻咽癌。


遗传因素

鼻咽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些研究发现,鼻咽癌患者的家族成员中一级亲属患病风险增加3~10倍,表明遗传因素在鼻咽癌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与鼻咽癌的基因突变有关。

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吸入有害物质(如镍、苯、甲醛等),也可能增加鼻咽癌的发病风险。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鼻咽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不良生活习惯

大量吸烟、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如咸鱼)等不良生活习惯也被认为是鼻咽癌的发病因素之一。广东、广西等地的传统饮食中,咸鱼(尤其是儿童期摄入)与鼻咽癌风险显著相关。

咸鱼在腌制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在胃酸环境中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能够直接损伤鼻咽上皮细胞DNA并诱导基因突变。此外,某些发酵食品(如虾酱、酸菜、腊肉等)的长期摄入也可能增加罹患鼻咽癌的风险。


其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和长期饮酒等。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容易漏诊、误诊。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鼻塞、涕中带血、耳鸣、听力下降、头痛、面麻、复视和颈部肿物等表现。

当出现这些“预警”信号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诊断鼻咽癌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一系列辅助检查,包括鼻咽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病理学检查等。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鼻咽癌的金标准,通过活检取得病理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

与其他头颈恶性肿瘤不同,鼻咽癌解剖位置深且临近脑干、颞叶、视神经等重要器官,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且疗效差。但鼻咽癌分化程度低,对放射线高度敏感,使得放射治疗成为鼻咽癌最为根本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放射治疗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方法,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使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达到80%以上;尤其是早期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然而,对于晚期患者,治疗效果则相对较差。


因此,鼻咽癌的及时诊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EB病毒抗体检测和鼻咽镜检查等。对于高发区的人群,定期进行鼻咽癌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预防方面,虽然无法完全避免鼻咽癌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降低发病风险:例如保持口腔、鼻部以及咽喉部的卫生;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多食新鲜蔬果;注意多休息、避免熬夜;戒烟戒酒;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等。

说明:文字原创,图片由AI生成。

作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振东

编辑:解阳杨 李硕然

审核:姜峰 李雅琴

关注“姜大夫答疑”

分享交流专业、有趣的健康知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