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全科医学大会“健康医+1·科普新力量——2025海峡两岸健康科普创新大赛”中,闵行区莘庄工业区申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送的四个健康科普作品表现亮眼,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两个优秀奖。
今天,一起聚焦荣获优秀奖的《学龄前儿童护眼宝典——抓住一天中的黄金时刻》,听听一位妈妈怎么用“黄金时刻”守护孩子视力。
据介绍,《学龄前儿童护眼宝典——抓住一天中的黄金时刻》由沈佳莉创作。作品以学龄前儿童视力保护为核心,融合口诀、动画与示范动作等多种形式,将专业护眼知识转化为家庭日常可用的“黄金时刻时间表”,引导家长在生活节奏中科学干预、精准护眼。
作品中“黄金时刻时间表”灵感源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南》,参考其中关于清晨启动(7:00—8:00)、日间调节(10:00—15:00)、夜间修复(19:00—20:00)三大时段的划分,帮助儿童建立科学的用眼节奏。
在此基础上,作品融合整合行为矫正(姿势口诀)、环境控制(光照管理)、营养干预(光营养素摄入)和生物调节(昼夜节律),构建出多维度护眼方案,并配套“四步操作法”,便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四步操作法”:
1.可量化的护眼标准
①行为规范:“一拳一尺一寸”坐姿口诀、“三个20”用眼法则(20分钟→远眺6米→20秒);
②时间标准:每日户外2小时/每周14小时、电子产品单次≤20分钟/每日≤1小时;
③环境指标:学习时台灯+背景光双光源。
2.融合习惯养成与亲子互动
①将护眼动作设计成亲子共同任务,如一起做眼保健操、户外玩耍;
②通过用孩子的口吻传递护眼口诀,如“这样坐眼睛更舒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并主动配合;
③睡前阅读和眼操形成“护眼仪式感”,利于长期习惯固化。
3.多维度护眼体系构建
覆盖用眼卫生、营养补充(胡萝卜、深海鱼等护眼食材)、光照管理(自然光接触、室内光线调控)、电子产品管控等维度,形成“预防—缓解—修复”的立体防护网,而非单一说教。
4.学前阶段针对性设计
①强调坐姿习惯培养(该阶段是脊柱、视力发育关键期);
②选择绘本阅读而非电子屏(契合学龄前主要学习方式)。
“科普不仅是知识传播,更是一种情感陪伴。”沈佳莉现任职于申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中心,曾从事临床护理,后转向健康教育、寄生虫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作为一名母亲,她深知家长在面对孩子健康问题时的焦虑,也因此萌发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科普的愿望。沈佳莉坦言,这份作品的初衷,就是让科学成为父母可以信赖的“育儿搭子”。
此外,沈佳莉还参与了此次比赛中 。未来,她希望继续围绕青少年健康创作更多作品,目前正筹备中学生版《护眼战术手册》,计划结合“游戏段位+打卡挑战”等互动机制,让科学用眼成为“组队上分”的快乐习惯。
健康小提示
总是盯屏久、眼干涩、视力模糊?别忽视这些用眼小信号——它们可能是眼睛发出的“求救”提示。不妨试试这组简单好记的“护眼三字经”,让护眼成为每天的自然习惯:
晨光照,姿势正;
户外疯,多巴胺;
晚放松,少蓝光。
每天做到这三句,为孩子的“视”界撑起一把健康伞!
记者:汤玉莉
供稿:区卫生健康委 龚宣
初审:方佳璐
复审:范仲毅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