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名为《旅程》的上海韩国作家六人展近日在昌硕文化中心揭幕。沉浸在画作之余,不少市民也认出了“老熟人”——在新虹街道申贵路居民区生活了近十年的韩国画家张善泳。
1995年,从同德女子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毕业不久的张善泳,带着对未知的憧憬,跟随家人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大连的海风、青岛的海浪,都曾见证过她青春的足迹。2005年,因丈夫工作变动,一家落脚在上海古北。随着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发展建设日新月异,她最终选择在新虹街道的申贵路居民区扎根。这个拥有3000余户居民、40余户外籍家庭的国际化社区,以其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了这位背着画箱的异乡人。
初到社区,张善泳在陌生的环境中难免感到孤独。然而,社区里的传统节日成为她融入的契机。元宵节的灯笼会、端午的粽子香、中秋的明月夜……这些充满中国文化韵味的活动,让她收获了跨越语言的友谊。
在今年的城市美育日当天,20多名来自中国与韩国的青少年参加了张善泳举办的中韩青少年艺术沙龙。“记得第一次参加社区活动,一切都很新鲜,就像这些孩子一样。虽然那时和其他居民言语不通,但大家在一起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觉得这里就是可以安心创作的家园。”张善泳看着眼前认真作画的孩子,回忆着那段时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社区的日子里,张善泳的画笔从未停歇。她的画室里满是精心创作的水墨习作,其中一幅描绘申贵路环社区绿道街景的画作尤为特别。画中以韩式淡彩勾勒绿影,融入中国写意画意境,将韩式艺术的细腻与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巧妙融合。
2023年的一个秋日,申贵路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朱文茜在走访中,偶然推开了张善泳的家门。走进画室,朱文茜立刻被墙上的画作吸引。“这么好看的画作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朱文茜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当时,我们正在多角度挖掘社区达人,打造国际化社区不仅要有一流的治理氛围,更要有一流的文化氛围”。
彼时,张善泳也正希望能在社区附近举办画展,展示自己的作品。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经过一年筹备,2024年,《Trace 痕迹》展在党群服务站仅30平方米的艺廊中惊艳亮相,成为吸引居民驻足欣赏的“文化之窗”。
因为这次成功的合作,在居委会的牵线搭桥下,张善泳又与昌硕艺术中心携手,举办了《旅程》展览。
“我的创作主要是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与感受,并尝试以抽象的方式去表达光、色彩和形体的变化与融合。”在展览中,张善泳热情地介绍着自己的创作灵感。她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旅行时的印象为起点,娓娓道来:“去年,一部《我的阿勒泰》火遍大江南北,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阿勒泰,对我来说,新虹也是我的阿勒泰。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人们,都给了我无尽的创作灵感。”
同时,张善泳作为美育达人加入社区治理队伍,积极参与社区美学改造项目。在改造党群服务站时,她提出社区内的外籍居民多有观展爱好,可增加墙面留白区域,用于定期举办艺术展览。此外,她还建议将原定的会议室功能多元化,这一设想也成为如今站内“More 空间”(意为多功能复合空间)命名的灵感来源之一。
“画画是在一张白色画布上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也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旅程。而新虹教会我,真正的归属感不是地理上的定居,而是心灵的共振。”张善泳感慨道。
记者:毛海萍
供稿:欣洪悦
初审:方佳璐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