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十月,后金绕过巨资打造的关宁锦防线,从蓟镇轻松破边墙入寇京畿。当年就有不少人指责袁督师,如果不是他裁撤了蓟镇军队,防御何止如此虚弱。那么袁崇焕和蓟镇裁军到底有多大关系?
首先,袁崇焕确实是裁军的始作俑者,并且涉及裁军的军镇远不止蓟镇一个。
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袁崇焕在著名的“平台召对”中不仅喊出了“五年平辽”的响亮口号,也颇有技巧的向皇帝表露了自己的担忧。
(袁崇焕)查每岁新饷入数与出数,已缺一百二十万,臣能于臣督属中裁省六十万,部臣自措六十万,则不忧不足矣。但饷有旧当新者还臣,将新抵旧,令臣不充于用 ……
(王家祯)关内外有新饷而无旧饷,宣大有旧无新,蓟密永津新旧兼有 ……
注:新饷即辽饷,崇祯元年定额为480万两
《颂天胪笔·召对三》
袁崇焕吐槽“辽饷”不仅缺口很大,还被挪用到关内军镇。在场的户部左侍郎王家桢证实了袁的说法,那该怎么解决军费缺口问题呢?在不继续加征辽饷的情况下,两人的办法是“裁军”。
当然他们不是觉得士兵太多,而是觉得各军镇里“空饷”太多。把兵册里的“水”挤干净,不但能节约军费,还能提高战斗力。崇祯遂同意扩大清查范围(之前已勘核完东江镇)。
关宁两镇照督师前次经制册,蓟密永照督抚裁汰兵饷册,天津照津郡所汰之数,东江照臣部题准之数与臣部此时见发额数丝毫不差者也。
《覆督师题各镇兵马钱粮经制疏》
根据《度支奏议》里的记录,袁督师负责山海关、宁远两镇,而拱卫京师北线的蓟州、密云、永平三协则由蓟辽总督喻安性和顺天巡抚王应豸负责。也就是说具体到蓟镇的“裁军”,轮不到袁崇焕管。
注:由于清查兵额这个活不好干(后文详说),喻安性和王应豸到崇祯二年五月因罪被革职,分别由刘策、王元雅接任。
袁崇焕虽然官居蓟辽督师,但他的职权远没有现在一些朋友认为的那么大。
首先,明朝的经略、督抚都是“因事而设”,袁崇焕的督师也不例外,专司征剿关外后金。所以“蓟辽督师”并不能完全管理关内蓟镇的军务,或者说袁督师手中的“蓟镇军权”不完整。
如果把“军权”分为指挥权、参议权(决策权原则上属皇帝),当涉及对后金的直接军事行动时袁督师对蓟镇有指挥权,除此之外他只有参议权。明廷显然不认为蓟镇裁军是什么直接军事行动。
注:“己已之变”时袁崇焕在蓟门命令蓟辽总督刘策移防密云,不少朋友据此认定蓟辽督师对蓟镇有完整军权。这是一种片面理解,首先这是对后金作战,有全权征剿之权的督师自然能指挥蓟辽总督了。其次在获知袁入关后,崇祯专门下旨令袁统领所有勤王兵马。所以袁犯蠢让后金潜越蓟门,不代表督师日常就有蓟镇的完整指挥权。
其次,明朝皇帝和朝廷为防封疆、将帅们拥兵割据一方,一贯喜欢以小制大并让他们互相掣肘。
比如总督之下必有一位或几位巡抚,巡抚之下必然会有几位道臣。他们的职能(军马钱粮、司法等)相差不大,只是管辖范围逐级变小。更重要的是督抚不仅难以约束,还无权罢免这几个特殊下属。
这样的下属,一遇意见不合就敢甩开领导。而领导除了上告朝廷,一点办法也没有。袁崇焕以宁前道,拒不执行上级的上级辽东经略高第的命令,就是靠这种制度。所以轮到他的时候,别说朝廷不允许,他自己也不会直接插手蓟镇的日常军务。
蓟镇方面上报朝廷的勘核结果为,蓟密永三协兵册总录14.06万人,年饷合计108万两,实际在册10.7万人。但蓟镇方面不想抹除空额(只减了300人),以拱卫京师责任重大为由,希望朝廷允许补齐缺额(就是变相的保空额)。
注:“新饷”指由“辽饷”派发出去的军饷,“旧饷”则为明廷原为各军镇核定的饷银(由户部负责)。由于“专款专用”,新饷比旧饷高得多,比如关宁军单银饷就是东江兵的一倍。
在明朝“裁军”、清查空饷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事情。各级将官、勋贵都吸附在普通兵丁身上,每当朝廷清查时他们就把无权无势的军士推出去背锅,既保全自己的“空饷”,又可以激无以为生的士兵兵变,逼迫朝廷退让。
从明中期九边此起彼伏的兵变,大多都跟这个相关。比如“立皇帝”刘瑾栽在这上面,袁崇焕履任遇到的第一件事也是闹饷 -- “宁远兵变”。
逼急了怕他们闹事,不逼户部又拿不出钱(此时户部累计欠九边军饷近一千万两)。于是崇祯把球踢给了袁崇焕,“蓟密永津及恒山等处新兵应否宜裁、关门马匹应否宜减,还着督师袁崇焕及督抚衙门酌妥具奏”。
袁崇焕自然明白,皇帝不是在问他意见,皇帝是让从“辽饷”里想办法,他也就此实际参与进了蓟镇的“裁军”。跟蓟镇一番谈判后,袁崇焕给出了自己的价码。
臣今计新饷之额与给兵□□□仅可养兵十六万,故就十六万而为用。关宁之十二万为正,东江之两万余为奇,蓟门之一万二千为援,已足平奴。
《为商定恢复之书以复台臣之问仰祈圣断事疏》
很多人就据此认定,袁崇焕把蓟镇的十几万兵丁给裁撤到1.2万,这真有点冤枉袁督师了。他的意思是蓟镇要补的3万多兵,他只愿意用辽饷承担1.2万。这不是瞎猜的,户部对此有过回复。
今关臣谓旧兵缺额三万三千六百有奇,新兵仅有三万三千三百有奇,若以新数而补旧数,数适相当,良为有见。至督师则欲以新兵一万二千为额,兵部又欲以新兵一万八千为额。统候圣明裁定归一 ……
《登答方关院蓟密永三协兵饷疏》
蓟镇和兵部希望袁崇焕能多帮衬下,但袁崇焕没有再松口。最终的方案是1.2万归辽东负责、7800编入新组建的蓟州西协,剩下的13940人“留在”原蓟镇兵册。
以上就是“蓟镇裁军”始末,袁督师具体有多大作为,该承担什么责任,大家就各抒己见吧。
另外,有一些朋友认为,这1.2万人被袁崇焕抽调到辽镇去了。姑且不说袁只把这1.2万人视为后备(平时就放在蓟镇,战时征调),就算是调走了,如果蓟镇真有14万可战之兵,也不会多大影响。
所以明军为什么打不赢后金,明廷以及各军镇那本不能说、也说不清的烂账才是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