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梅亭村火烽山的南侧,有一座历经百年的清代名人墓,这座墓地坐北朝南,呈一个如意形状,在常年的风吹雨打下,墓碑两侧已残缺不全,碑文也是模糊不清,当即便这块墓地已是破败寒酸,但至今仍旧每年都会有许多人来到这块墓地祭拜和扫墓,那么这块墓地的主人到底是谁,竟会令人们每年都前来祭扫呢?

我们透过这块墓地的碑文去看,便会发现长眠在这块墓地的清代名人不是别人,正是晚清名臣沈葆桢。

福州沈葆桢墓地

沈葆桢是晚清名臣,也是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担任船政大臣期间,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航运、海军的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成为了中国近代海防的中坚力量,这就使得沈葆桢被赞誉为“中国近代船政之父”。

沈葆桢出生在福建侯官一个贫苦的读书人家庭,其父沈廷枫是当地一位私塾先生,母亲林惠芳则是一位学识过人的才女。



沈葆桢

孩童时代的沈葆桢聪颖,活泼,因而被家中的长辈寄予厚望,为了能够让其成才,作为母亲的林惠芳亲自教授沈葆桢知识,这就为沈葆桢日后成为一位知识渊博之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续,等到沈葆桢岁数稍长之际,沈葆桢的舅舅林则徐便将其带在身边,言传身教,使得沈葆桢进步飞快。

当时,沈葆桢不仅在林则徐身边,不仅得到了历练,更是令沈葆桢有了人生目标和志向,那就是成为像林则徐那样清正廉洁,亲民务实的好官。

1836年,16岁的沈葆桢参加乡试,考中了秀才,获得了参加会试的机会,但是,令沈葆桢备受打击的是,他随后连续三次参加会试,都是名落孙山,令他十分失意和痛楚,好在妻子和亲朋的鼓励,使得他重新振作了起来,并在1847年,参加了第四次会试,这一次,沈葆桢发挥出色,最终如愿考取进士,被清廷安排进入到翰林院,担任编修一职。



沈葆桢进入翰林院后,做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得他得到了上级官员的赏识,获得了升迁的机会,升任监察御史一职。

沈葆桢成为了监察御史后,多次向咸丰皇帝上奏,给予建议,这就让咸丰皇帝对他印象深刻,认为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官员,便下旨将他转任地方,出任江西九江知府一职。

沈葆桢在担任江西九江知府后,在机缘之下与湘军主帅曾国藩相遇,相识,曾国藩十分赏识沈葆桢,便开始大力提携和栽培沈葆桢。

1856年,36岁的沈葆桢转任江西广信知府,当时,太平军将领率军在江西境内作乱,已经先后攻破了江西境内多个县城,并开始逐渐进逼沈葆桢任职的广信城,面对贼兵来袭,沈葆桢并没有丝毫的畏惧和害怕,他和夫人林氏召集兵员,布署防卫,打退了太平军第一波进攻,令太平军攻势受挫。

后续,清军援兵赶到,沈葆桢和夫人林氏率城内的兵员与清军援兵里应外合,夹击这支太平军,使得这支太平军溃败,战后,沈葆桢名扬天下,曾国藩则为此十分欣慰,他本以为沈葆桢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文官,没有想到他尽可以带兵退敌,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为此,他为沈葆桢向清廷进行了表功,使得沈葆桢升任为广饶九南道。



1861年,在曾国藩的大力保举之下,已经41岁的沈葆桢迎来了他仕途上的一个高点时刻,他成为了江西巡抚,成为了封疆大吏,

沈葆桢成为江西巡抚,对江西境内的太平军进行了大力围剿,在1864年,捕杀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以及干王洪仁玕等人,使得他获得了清廷的褒奖。

1866年,沈葆桢被清廷委任为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沈葆桢到任之后,以开放姿态充分吸收西方科学技术,聘用西方技术人员为学堂教师,使用西方原版洋文课本教学,为近代中国造船工业以及近代海军培养了一大批的军事人才。

福州船政局

沈葆桢在主持福州船政局期间,有一个官员是沈葆桢的亲戚,因触犯厂规,被沈葆桢送到了布政使那里进行严惩,沈葆桢的父亲在获悉这个事情后,便亲自写信为这个亲属请求,希望沈葆桢能够网开一面,沈葆桢这边在接到书信后,知是说情之事,并没有网开一面,而是坚持要求布政使此人。



就这样,在沈葆桢不徇私情的管理下,福州船政局上到官员,下到技术人员没有一个人敢做犯纪之事,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

就这样,在沈葆桢的苦心经营下,福州船政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坎坷的近代工业化道路上继续前行。

后续,沈葆桢先后又出任过钦差大臣,以及两江总督等职,在这些职务上,他整饬吏治,扩充南洋水师,为筹建清廷海军作出了突出的个人贡献。

1879年,沈葆桢因积劳成疾,在江宁病逝于任上,终年59岁,沈葆桢病重弥留之际,留下遗嘱,要求家里人,在其死后,他的丧葬事宜一切从简,并且希望亲属们能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沈葆桢病逝时,一身旧衣裳,宦囊空空如也,不名一钱,为他处理后事的清廷官员在看到一幕后,十分感动,将这个情况上报给了朝廷,清廷的同僚官员们在获悉这个情况后,无不为沈葆桢的清廉为官所触动。

沈葆桢离世后,他的亲属们将其归葬于福建福州市西郊梅亭村火烽山的南侧,让其落叶归根,魂归故里,这座墓地占地面积230平方米,坐北向南,前方后弧,平面皇“如意”形,气势恢宏。

时至今日,这块墓地历经近二百年,在长年的风吹雨打下,墓碑两侧都已经残缺不全,碑文也变得模糊不清了,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但好在现如今,每年都会有人来到这里,为这位长眠再次的清廷名臣沈葆桢祭扫,祭拜这位“中国近代船政之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