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这意味着《条例》的执法检查启动。

检查重点涉及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情况等五方面

《条例》由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6月5日起实施。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2个代表团和63名代表联名提出8件关于开展《条例》执法检查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研究决定,作为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结合北京市实际,确定检查重点为五方面内容。

具体来看,检查重点涉及健全统筹推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机制情况,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情况,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相关措施情况,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情况,以及细化落实扶持政策情况。

比如,工作机制方面,重点检查将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制定促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情况;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方面则包括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和确权登记,依法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实施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密云水库等重要水源地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开展矿山修复和水生态空间修复等情况。

细化落实扶持政策方面,包括建立健全针对森林、耕地、湿地、水流、空气等重点领域和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结合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成果完善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合理安排对生态涵养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实施资金政策倾斜,以点状供地等方式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结对协作等情况。

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分别开展《条例》实施情况自查

执法检查将以书面检查、实地检查等方式开展。书面检查将对《条例》规定的配套制度制定、规划编制、预算安排等开展书面检查。

实地检查聚焦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绿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点状供地政策落地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重要生态功能区、产业园区、农业企业和乡镇村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条例》实施情况。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将委托生态涵养区各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开展检查,并提交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形成市、区监督工作合力。

执法检查还要求政府部门双自查,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分别开展《条例》实施情况自查。市政府相关部门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自查报告,生态涵养区各区政府相关部门向本区人大常委会提交自查报告。

此次执法检查还将邀请市农研中心开展合作调研,为执法监督提供专业支撑。成立专项调研工作组,围绕生态保护补偿和点状供地等重点问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提升调研的深度和广度,保障执法检查工作质量。

按照执法检查的工作计划,各区人大常委会汇总执法检查情况并形成执法检查报告,于7月上旬报送市人大常委会。9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解读

将推动人才、资本、技术、项目在生态涵养区自由流动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来现余在会议上汇报了《条例》实施情况。据他介绍,《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生态本底持续夯实,生态品质不断提升。

例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和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面收官,接续开展重点区域造林绿化。永定河、北运河等五大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完成,初步建立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健康河湖比例达到85%以上。

北京还建成5类79处自然保护地,约占市域面积的20%,九成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松鼠、低斑蜻等指标物种相继出现,累计实地记录生态系统群系136种、物种6895种,2024年北京市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2021年以来,北京实施山区森林健康经营280万亩,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持续增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2024年生态涵养区(5区)PM2.5浓度27.4微克/立方米,比全市低3.1微克/立方米,较2021年下降11.6%。

此外,北京还深入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据介绍,北京发挥中关村各分园创新驱动作用,统筹整合各类功能园区,支持生态涵养区积极引进符合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农业生产逐步转向精品化、高端化,观光旅游加快向休闲度假转变,种业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梯队,“京”牌种子持续领跑全国。

北京扎实推进生态涵养区“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推动示范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组团式发展,实施绿化美化、风貌改造、美丽庭院等系列乡村建设工程,完成第一批15个示范村、9个示范片区创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能,开展新农人领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季度监测,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本地农民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截至2024年底,生态涵养区就业参保农村劳动力达39.9万人,占生态涵养区农村劳动力的80.6%,比2021年底提高12个百分点。

下一步,北京将鼓励结对区以资源交流和产业合作为重点,推动人才、资本、技术、项目在生态涵养区自由流动,提升生态涵养区“造血”功能。支持生态涵养区用好自身生态优势和空间优势,与平原区在产业和功能疏解、养老服务、休闲度假、应急安置等方面深入对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结对协作走深走实。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张彦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