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4月24日讯(记者 陈珊珊)4月24日,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拼经济比贡献看成效”主题系列发布会第十四场,邀请市自热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同志向社会发布。
据了解,近日,经市政府同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印发了《淄博市湿地保护规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淄博市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
为严格执行《湿地保护法》,落实上级湿地保护工作要求,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根据《山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山东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淄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划》。
《规划》编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准确把握定位。《规划》是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2025-2030年淄博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总纲领和空间指引,是区县级湿地保护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对推动全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是明确目标指标。以全面保护湿地和提供优美生态产品为目标,细化2027年、2030年指标体系。
三是部署重点任务和工程。针对当前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明确湿地保护管理的重点任务及重点修复工程。
主要内容
《规划》共六章二十八节,主要包括背景分析、规划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环境影响评价和保障措施等六部分内容。
(一)厘清湿地资源底数。根据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淄博市湿地资源共包括内陆滩涂、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和沟渠5类用地,总面积约为21015.82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1.13%。
(二)明确湿地保护目标。到2027年,全市湿地面积保持在21015.82公顷以上,保护面积4957.06公顷以上,各区县(功能区)分别谋划小微湿地1处以上。到2030年,全市湿地面积总量和保护面积持续稳定。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储碳固碳能力稳定提高,湿地监测体系更加完善,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
(三)构建空间布局。《规划》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系发育、湿地分布等,提出构建“一核引领,三网覆盖,五廊贯通,多点支撑”的湿地生态系统格局。一核:指市域中南部鲁山及周边山地丘陵生态绿核。三网:指以支脉河水网、小清河水网、沂河水网为主组成的湿地生态水网。五廊:指以黄河、小清河、孝妇河、淄河、沂河等湿地构成的生态廊道。多点:指现有的大中小型168座水库。
(四)确定湿地保护重点任务。一是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科学确定湿地面积管控目标,并纳入林长制、河长制等绩效评价体系,严格控制占用湿地。二是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湿地公园、小微湿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对湿地资源进行重点保护,构建多形式湿地资源保护体系。三是强化湿地监测监管,准确掌握全市湿地本底数据,加强对湿地相关活动的监督检查。四是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恢复区域湿地生态功能,提升区域污水治理能力。五是加强湿地科技支撑,探索运用水文和水环境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新技术,提升湿地保护科技水平。六是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在保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引导湿地周边社区开展乡村体验、生态康养等经营活动,提升湿地“造血”能力,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湿地生态产品。
(五)明确重点保护工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加强南部山区、黄河沿岸、支脉河流域、小清河流域、沂河流域上游湿地保护修复,构建珍稀陆生野生动物和水鸟迁徙通道,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环境。
(六)提出保障措施。《规划》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障、健全保护体系、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加强日常监管、注重人才培养等措施。
下一步,淄博市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湿地保护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日常监管,争取资金支持,全力完成规划目标,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美丽淄博提供良好生态支撑。
鲁网淄博新闻热线:0533-3811076
责任编辑:刘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