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连绵的群山中,蜿蜒的长城遗址旁,68岁的王锡林用三十余载的巡护时光,为这座建筑奇迹的永续传承默默奉献。"三十年来,山野间只有脚步声与呼啸山风相伴。起初难免孤独,但每一堆土都成了老朋友。"谈及守护长城的初心,王锡林坦言这是家族世代相传的使命。去年退休后,他将接力棒交给了儿媳,自己仍坚持每周三次巡查,清理垃圾、排查隐患。在天祝县,像这样的基层保护员共有39人,尽管每年补贴仅约2000元且工作环境艰苦,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地守护着历史印记。
(图:甘肃天祝长城保护站工作人员研讨保护方案 )
(图:基层保护员在长城遗址周边清理垃圾 )
天祝长城保护站主任温占莲介绍,保护员们常年面对交通不便、多数遗址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等严峻挑战,"正是对长城的热爱支撑着他们坚守至今"。该县境内79处长城遗址包含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明(1368-1644年)两代修建的城墙、壕堑、关堡等遗迹,不仅承载着古代军事智慧,更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当地文旅局局长张永堂强调:"长城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保护它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基因。"
(图:天祝境内汉明长城遗址风貌 )
(图:保护员在长城遗址前拉起"像爱护家园一样爱护长城"横幅合影 )
自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道横贯15个省份、总长超2.1万公里的巨龙,始终牵动着国人的心。对王锡林而言,1991年开始的守护使命源于1990年大地震后的特殊机缘。三十余年间,他每日两次风雨无阻地巡查,用脚步丈量着古老砖石。除却自然侵蚀,早年间周边村民取土建房等人为破坏更令长城岌岌可危。王锡林最难忘那次惊险经历:为阻止盗挖护城河沙土的不法分子,他毅然挡在卡车前,最终迫使对方修复河道。
转机出现在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实施后,政府与民间保护力量形成合力。据天祝县文旅局数据,近年已累计投入1328万元实施保护工程,修复墙体4700米,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并在脆弱区段设置11540米钢制护栏。2023年启动的268万元数字化安防工程,为县内14段总长21675米的长城配备了红外监控与裂缝监测装置,无人机、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也逐步应用于日常巡查。
(图:保护员在长城遗址前拉起"像爱护家园一样爱护长城"横幅合影 )
尽管如此,对于温占莲团队的39名基层保护员来说,守护之路依然充满艰辛。他们骑着摩托车、踏破无数双胶鞋,每周巡查最险峻的长城区段,既要对抗高海拔复杂地形,又要及时记录墙体变化、维护警示标识。这些守护者同时承担着文化传播使命,向周边社区普及遗产保护理念。王锡林期盼着:"如此珍贵的历史遗迹应该设立景区,让更多人了解长城,也促进更好保护。"
对天祝的长城保护员而言,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古老砖石,更是融入生命的文化血脉。"只要我们在,就会一直守护下去。这是责任,是荣耀,更是留给后世的遗产。"这是王锡林常对家人说的话。
本文来源:中国日报、天祝文旅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