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近日,走进位于郎溪县梅渚镇的阳力农作物家庭种植农场,育秧大棚内,满目葱茏的再生稻秧苗长得齐齐整整、绿意盎然。工人们正操作着运秧平板车,将承载希望的“绿色方阵”精准装车,运往周边乡镇。

“今年秧苗质量格外好,密度高、长势旺,亩产肯定差不了,丰收在望!”农场工作人员陈德宏边忙碌边兴奋地说。他透露,这批秧苗将优先送往新发镇进行机械化插秧,次日还将陆续发往社渚、凌笪等地,各地插秧需求十分旺盛。

不远的农田里,农机手正驾驶着插秧机在田野间忙碌穿梭,一株株嫩绿的再生稻秧苗,被整齐均匀地插入田间,原本光亮如镜的水田不一会儿就披上了一袭“绿装”。现场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我们农场今年有800亩再生稻需要机插秧,目前每天能完成40多亩,已经机插了300多亩。”农场负责人陈春凤望着高效运转的插秧机,脸上洋溢着喜悦。她介绍,农场配备了6台插秧机同时作业,不仅满足了自身种植需求,还抽调部分机器支援凌笪、新发等乡镇,助力其他农户完成插秧任务。

再生稻作为一种高效种植模式,具有“一种两收”的独特优势。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能重新发苗、长穗并抽穗成熟,如同水稻的“二次生长”。这种模式省工、省种、省水、省肥,且能收获两季稻谷,深受当地农户青睐。

近年来,郎溪县锚定“大面积提单产目标”,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发挥种植大户规模经营效益,带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机械化插秧相比于传统插秧,不仅能大大提高作业效率,还能更精准地控制秧苗的深度、间距和行距,为水稻健康生产创造良好条件,有效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据悉,春耕期间,郎溪县共投入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2000余台套、插秧机200余台、植保无人机300余台。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机具进行全面检修,累计检修3000余台套,并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1万元。此外,郎溪县还与交运、石油石化等部门紧密协作,打通农机作业堵点、卡点,保障零配件和燃油供应,及时处置应急情况,确保春耕备耕工作有序推进。(余克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