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丁香护士 (转载已获授权)
近日,笔者在的文末,看到同行分享的 2 起给药差错案例:
护士是患者治疗的最后执行者,一旦发生任何差错,往往脱不了干系。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则肠内营养液误入静脉通路的真实案例。虽然该不良事件发生在十年前,但由于临床上营养液与静脉输液时常挂在一个输液架上,同样的事可能再次发生,需要引以为戒。
案例回顾
患者,男性,62 岁。入院诊断:胃癌、高血压病。
在完善相关检查后,患者做了腹腔镜探查+开放胃癌根治术。术后留置了 5 根导管,包括:深静脉导管 1 根,鼻肠管 1 根,腹腔引流管 2 根,再加 1 根留置导尿管。
术后第 4 天,医嘱予以瑞素营养液 250 mL+0.9% 氯化钠注射液 250 mL 混合鼻饲。护士 A 按医嘱将营养液混合配置在三升袋内,贴上输液卡片,后将配置好的营养液放置在化药台备用。
数分钟后,患者输液结束。护士B 从化药室拿了配制好的营养液,在核对了床号、姓名后接到了颈内静脉导管,调好滴速后缓慢滴注。
约 5 min 后(估计输注量为 7 mL 左右),患者出现了寒颤发抖、呼吸急促等症状。护士发现后,立即停止输注,回抽导管内的营养液和部分回血,同时立即呼叫医生,遵医嘱给予面罩吸氧 8L/min,甲强龙 40 mg 静脉注射,并请 ICU 医生会诊。
后续考虑患者为肠内营养液注入性所致肺栓塞,立即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 ICU。
潜在风险
自上世纪 70 年代,肠内营养(EN)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颅脑损伤后不能主动进食者,鼻胃管或鼻肠管喂食是其主要方式,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随之而来的也发现了因 EN 带来的并发症,主要是胃肠道症状,如腹泻、腹胀、呕吐、消化不良等,也可能因肠内营养液污染出现感染等问题。
从 80 年代起,国外开始出现有关肠内营养液错位输注引起相关并发症的文献报道,但国内鲜有将肠内营养液错位输入报道。
据相关文献报道,肠内营养混悬液(TPF)富含异种蛋白、脂肪微粒、纤维素等,分子量大,不易通过毛细血管,错位静脉输入可出现高热、过敏反应甚或休克,是违反操作规程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一旦发现肠内营养液错位输入静脉通道,治疗措施包括:
1. 应用氢化可的松;
2. 可应用尿激酶 100 万单位试图溶解血液中可能存在的蛋白微粒等;
3. 应用 CRRT 清除血液中的杂质或炎性因子;
4. 抗菌素预防感染。
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查对制度执行失效: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尤其是未确认输注途径(肠内/静脉)。
包装设计缺陷:缺乏专用肠内营养袋,肠内营养液与静脉输液包装均为输液用的三升袋,无醒目标识区分。
操作流程漏洞:缺乏肠内营养输注管路,或未规范使用肠内营养专用输注管路(如无紫色接头或标签)。
系统原因
培训不足:对肠内营养输注的风险培训未常态化,低年资护士缺乏警惕性。
环境因素:工作繁忙时段人力不足,导致核对流程被压缩。
管理缺失:没有制定肠内营养治疗标准化操作流程。未强制要求肠内营养通路与静脉通路分区域固定。
改进措施
流程优化
标准化标识管理:所有肠内营养液粘贴红色标识「肠内营养输注」,并在输注管路上标注「注意!禁止用于静脉输液!」;
配备专用肠内营养注射泵及输液器:肠内营养管路使用紫色接头(国际通用标准);
分区固定原则:若患者静脉输液与肠内营养治疗需要同时进行,必须区分不同输液杆,并将输液杆分别置于患者左右两侧。无法分侧时需明确标注悬挂牌。
制度强化
电子化辅助:引入扫码核对系统,扫描患者腕带、营养液条码及通路接口条码,系统自动匹配报警。
培训与文化建设
情景模拟训练:每年开展「肠内营养误接」应急演练,强化「STOP 原则」(存疑即停);
警示教育:将该事件制作成案例视频,纳入新护士岗前培训。
护理安全无小事,需以系统思维持续改进。该事件暴露了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中的多重漏洞。通过「技术防错+流程再造+文化强化」的综合策略,可从根本上降低误接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春英等,主编. 护理安全管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 杭州:浙江⼤学出版社,2020.8
2. 曹一波,马晶侯,等. 肠内营养液错位输入静脉 1 例.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1).
【考后对答案专场+三重福利狂欢】
刚考完试心慌慌?速来对答案!购课立享折上折,推荐好友再赚50元红包!
✅ 福利1:考后复盘必看
2025考试题目已出炉!私聊领取
✅ 福利2:课程钜惠
即日起购课享【8折+现金红包50元】,考前预测卷王炸5折
✅ 福利3:分享赚钱
成功推荐1位好友报课,立返50元现金红包!多推多得!
行动公式:对答案+抢折扣+拉好友=高分+省钱+赚钱
戳我立即锁定福利,学霸都在偷偷行动了!
想一次通关?
用考试宝典
有件事麻烦您:
微信规则有变
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将“护视”公众号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