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孟洁 记者 郑亚雷)近日,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介入诊疗科张安吉主任团队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桑才华主任团队的悉心指导之下成功完成西北地区首例零射线心腔内超声(ICE)联合三维标测系统指引脉冲场消融房颤手术。
此次手术不仅彰显了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心脏电生理学科方面的显著进步与跨越式发展,更是打破了传统房颤消融技术的发展瓶颈,强有力地证明了医院电生理诊疗技术已跻身国内前列,实现了技术与实力的双飞跃。
患者是一名86岁高龄的男性,因“反复头晕、心悸7年”入院,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患者7年前确诊阵发性心房颤动,却未予足够重视,未积极规律治疗,近半月症状频发,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欠佳,具有导管消融的Ⅰ类适应证。
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前后径36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3 mm、左心室射血分数58%、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少量反流,左心房增强CT未见左心耳充盈缺损征象,除外手术禁忌。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并引发卒中。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但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射频消融一般高龄患者难以耐受,术中不能较好配合;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但对于高龄、肾功不全和高危出血风险患者,这种治疗方法会导致较高概率的出血并发症。”张安吉主任介绍,考虑到这个患者的情况,他们也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晓霞教授共同评估患者的情况,一致认为采用零射线心腔内超声(ICE)联合三维标测系统指引脉冲场消融房颤的手术治疗方式。
张安吉主任解释道,脉冲消融技术具有非热能、选择性消融的特点,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创伤,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安全,同时该技术避免了传统消融可能引发的心房食管瘘、膈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确保了高效且安全的消融效果;同时配合了心腔内超声(ICE),其可实时成像、反复操作、全程可视、精确显示局部解剖结构和心脏血流信号、血流速度,实时监测术中并发症及拥有良好的耐受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指导房间隔穿刺、导管消融等心脏介入手术。因此,ICE引导下的脉冲消融手术是一种十分适合该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
经与家属详细沟通获得同意后,一切准备就绪,手术如期开展。术中,张安吉主任带领团队分次穿刺右侧股静脉后分别放置8F鞘及11F鞘,穿刺左侧股静脉后置入7F鞘。
随后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置入ICE导管及磁定位调弯十极导管并送入冠状静脉窦内。
再通过11F鞘经8.5F固定弯鞘在ICE指引下顺利完成房间隔穿刺,之后通过ICE导管在LEAD-MAPPING三维标测系统中建立左心房及肺静脉三维模型,使用PFA导管依次行肺静脉口部消融。
整个手术步骤包括冠状静脉窦电极放置、房间隔穿刺、消融导管导航及消融治疗全过程均未进行X线透视,实现完全零射线下手术操作。
手术非常顺利,历时1.5小时,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围术期并发症,术后院内持续心电监测无房颤再发。
知识延展:
脉冲场消融(PFA)目前已经成为近年来应用于房颤导管消融更为安全的能源选择。用于阵发性房颤消融时,即刻成功率高,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不仅能够在三维标测系统中重建左心房肺静脉三维模型,而且能够辅助定位消融导管,ICE联合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PFA房颤消融安全、可行。全部手术步骤均未进行X线透视,可实现完全零射线下的手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