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顶着细雨,记者来到了江西省乐安县潭港学校,见到了罗福才。罗福才今年54岁,是一位扎根农村从教35载的教师。“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深爱大山里的孩子,想用言传身教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罗福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0年7月,罗福才从师范毕业,来到了乐安县最偏僻的牛田镇水南小学,开始了他的从教生涯。当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教的班上有个叫黄小英的女生面临辍学的风险。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不顾山高路陡来到黄小英家里,主动提出为她垫付学费。罗福才笑着说:“我记得特别清楚,初中3年我一共帮她垫付了435元。这个学生初中毕业之后就出去打工,她把赚到的第一笔工资寄给了我,其实当时垫付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要她还钱。”
罗福才在水南小学一待就是7年。1997年,他调到了潭港中学(现更名为潭港学校),一直到现在。2020年,罗福才的班上有个留守儿童小欣(化名),父母离异,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寄宿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平日里一个人独来独往,不与班里的同学交往,性格孤僻。罗福才了解情况后,经常带上几名同学到小欣寄宿的地方,陪她讲故事、做游戏、写作业,让她融入班集体。
“罗老师把小欣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有时还亲自送小欣回家,辅导小欣作业,小欣性格变得开朗了,她一回家就会跟我分享学校开心的事情并主动完成作业。”小欣的爷爷感激地说。2023年,小欣顺利考入县城的职业中学就读。
在课堂上,罗福才力求让每一堂课都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吸收知识,所以每年他教的班,学生的中考成绩在全县农村中学里总是遥遥领先。
黄瑾是潭港学校九年级的一名学生。“我进入七年级之后,感觉语文学习特别吃力,几次单元测试都是40多分,这让我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她告诉记者,“在罗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现在我的语文已能考90多分。我要努力在2025年学业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不辜负罗老师的期望。”
除了自己的学生,罗福才还把自己的爱给了更多的人。
“我已经被血液疾病折磨了10多年,谢谢您来拯救我和我的家庭,您的善举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很高兴也很荣幸我的血液能够帮到你,我只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暂时为你分担点滴困难……”
这是2024年4月25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罗福才与受捐者通过书信隔空“对话”的部分内容。当日,25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化作生命的种子,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生命续航。罗福才成为全国第1741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抚州市第一位实现捐献的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罗福才常常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此次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胜过千言教诲,既实现自己的初衷,也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充满爱的“人生教育课”。
“在罗老师造血干细胞捐献那天,全班同学制作了一个短视频,齐声高喊‘罗老师,您早点儿回来,我们想听您讲捐献现场故事’,当时有几个女生看到罗老师躺在病床上时,忍不住泪流满面。”潭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杨玮平说。
20多年来,罗福才累计捐献全血总量12000多毫升,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他在2013年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采访中,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这就是罗福才,一位平凡的教师:他来自农村,从教农村,深爱着大山里的孩子;他心地善良,大爱无疆,为素不相识的人送去生命的种子;他愿作铺路石,甘当引路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2024年9月,罗福才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9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徐光明 通讯员 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