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问华子,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身上总是莫名地出现淤青,是不是有出血风险,要不要暂停用药,或是换成氯吡格雷?
华子告诉他,不要停药,暂时也不需要换药。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物,在服用过程中,出现皮下淤青是常见情况。需要视情况的严重情况进行处理,停药或是换药,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一、抗血小板治疗的必要性
心梗、脑梗等血栓性疾病,是我国居民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溃,诱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是主要的致病原因。
血栓风险较高的人群,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在斑块破溃的时候,就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的形成。但斑块的破溃是个未知事件,所以抗血小板药物需要长期服用,甚至终生服用,才能在斑块破溃的瞬间发挥作用。
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脑梗等疾病,还有患有冠心病、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者,斑块破溃风险较大,有必要长期坚持抗血小板治疗,不能轻易停药。
二、出现皮下淤青要怎么办
抗血小板药物对人体凝血功能会造成一定影响,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如果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就会渗出到周围组织中,表现为青紫色的斑块。这种情况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人群中较为常见,视情况严重程度进行不同的处理。
不严重的皮下淤青,通常直径在5厘米以下,可能伴有轻微疼痛、肿胀,也有可能没有症状。此时不需要特殊处理,只需要注意避免揉搓、刺激出血部位,约在1~2周内,淤血就会自行吸收并消失。
严重的皮下淤青,面积会迅速扩大,并伴有明显疼痛,或是同时有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或是黑便等情况,就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三、不要自行调整用药
有些人在发现皮下淤青时会出现恐慌心理,急于减少药量或是换用其他药物,反而可能会增加风险。因为所有的抗血小板药物,想要达到预防血栓的效果,都需要对血小板产生足够的抑制才可以,所以带来的出血风险相似。
从这个角度来看,服药之后出现的皮下淤青,也证明了抗血小板治疗有效,而且大多数人并不会出现更加严重的情况。
由于个体差异性,有些人对某些药物存在抵抗,如果擅自减少用药剂量或是更换药物,虽然皮下淤青消失了,但抗血栓的效果也有可能减弱。
四、生活细节与定期复查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及对抗性过强的运动,避免碰撞、摔倒等导致皮下血管破裂。洗澡时水温不要过热,也不要用力搓澡,避免皮肤、黏膜受损。
饮食上可以多吃含有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可以增强血管的弹性,减少因为血管脆性过大导致的出血风险。
建议每3~6个月去医院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如果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或是凝血功能异常,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调整。
总结一下,在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时,出现了皮下淤青,需要根据严重情况进行处理。大多数较轻的淤青可以自行消退,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不要自行减量、停药或是更换药物。
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用药有疑惑,请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