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1991年,农民出身的刘文俊,发现邻居养殖的家兔繁殖周期极短,仅40天就能下一窝崽。
而刘文俊是个鱼农,平时家里养着市面上非常常见的“四大家鱼”,但是这些鱼每年却只能繁殖一次。
刘文俊忽然想,如果养的鱼要是能像养的兔子一样一年繁殖好几次,那经济效益一定能提高很多。
但兔子一年多次生产本来就是自然规律,鱼类一年生产一次也是自然规律,想要打破这样的自然规律可相当不容易。
而且《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这本专业教材里面也曾经提到过:成熟的鱼一年只能产卵一次,偶尔有2次的情况,但当年的产下的卵总量也不会变。
但刘文俊没有放弃,他开始尝试干预鱼类的繁殖,就这样反反复复研究了两年多,还真就研究出了让“四大家鱼”一年繁殖多次的技术。
和之前只有在5月份产卵一次不一样,现在刘文俊养殖的鱼苗能在3月份就开始产卵,然后一直持续到8月份。
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成年鱼差不多能够产卵3次,而且和书中的记录不一样的是,它们后面两次的产卵量都要远远高于第一次的,也就是“一年三繁”。
之前刘文俊养的鱼每年的产卵量也就在每公斤10万个左右,但是现在的产卵总数却几乎是之前的3倍。
就这样,刘文俊养的鱼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了,很多农户听说养殖刘文俊的鱼苗能赚更多钱,都愿意尝试。
就这样,刘文俊的鱼苗开始进入市场之后,逐渐蔓延到全国范围,很多外地的客户给刘文俊的鱼苗起了一个名字----永川水花。
为了能将这项研究成果固定下来,2006年的时候刘文俊和重庆文理学院生物系教授姜希泉一起,经过4年的试验之后,正式将课题成果发表了出来。
这样的结果也使得他们颠覆了“四大家鱼”一年生产一次的理论。
后来,刘文俊将自己的养殖技术开始应用到除了“四大家鱼”之外的鱼类身上,很快他发现其他的很多鱼都能适应这种繁殖方式。
于是又经过几年的研究,他们将一年三繁技术应用到了20多种鱼的身上。
而这样的技术也确确实实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截至2023年,养殖协会会员已达145户,年产“水花”35亿尾以上,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位居全国第三。
那么人工为什么能控制鱼的产卵频率呢?
«—【·人能干涉规律吗?·】—»
首先如今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干预鱼类繁殖频率提供了可能。
从刘文俊最初凭借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探索,到后来与重庆文理学院生物系教授合作开展科研课题,都体现了技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鱼类繁殖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对鱼类的生理特性、繁殖周期、卵细胞发育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有了这些知识储备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调整养殖环境(如水温、水质、光照等)、优化饲料配方、研发合适的催产药物等方式来干预鱼类的繁殖频率。
例如,合适的水温条件可以刺激鱼类性腺发育,提前或延长繁殖时间;
营养均衡的饲料能够为鱼类提供充足的能量,促进其繁殖机能的提升。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人为干预鱼类繁殖频率从设想变为现实。
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鱼类繁殖频率有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以“永川水花”为例,通过实现“四大家鱼”一年三繁以及多种鱼类的一年两繁或三繁,当地的水产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事“水花” 繁殖的农户数量增加,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形成了从鱼苗繁殖、销售到养殖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还促进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如饲料生产、渔业设备制造等,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为干预鱼类繁殖频率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且经济利益驱动是内在动力,追求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市场需求变化是外在拉力,技术进步是实现手段,产业发展需求则是宏观层面的推动力量。
这种人为干预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变化,人为干预鱼类繁殖频率的技术和应用可能还会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水产养殖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刘文俊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有真想想要研究的事情,方向对了然后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
参考:
重庆日报《重庆永川农民刘文俊:一年三繁技术让“小水花”掀起“大波浪”》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