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农人古伟民:深漂青年返乡打造智慧番茄基地

南方日报记者 刘明心

走进梅县区丙村镇溪联村的番茄种植基地,整齐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五颜六色的番茄挂在枝头,颗颗饱满……

几年前,这片土地还是一张待书写的“空白页”。如今,从深圳归来的新农人古伟民带着番茄种植技术和返乡创业的情怀,绘就了这幅科技农业画卷。

“带着资金、技术和一腔热情回家乡”

“我大学读的专业是计算机编程,毕业后进入化工行业,在深圳打拼了十几年。”古伟民回忆返乡创业的原因,连连感叹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非常想念梅州这片故土,想回来为家乡做点贡献。”正是这份浓厚的乡土情怀影响着古伟民,让他决定返乡创业。

2017年,在外打拼的古伟民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带着对农业的热情和对乡土的眷恋回到梅州,走上创业之路。当时的古伟民还是农业领域的“小白”,但他为了打好基础,跑遍山东寿光、浙江丽水、福建等地学习无土栽培技术。

“气雾栽培就是把水雾化,根系悬空,让根系露在空气中‘喝’营养液。”在浙江丽水农科院学习到的气雾栽培技术深深吸引了古伟民,为他后来钻研无土栽培指引了方向。然而,古伟民回到梅州后,根据本土自然环境条件进行了一番试验,最终放弃了气雾栽培这项技术,依然选择了在华南农业大学学习的基质栽培。

在众多农产品中,古伟民看到了番茄的市场潜力和技术的革新前景,将番茄种植作为他今后努力的方向。“爱吃番茄的人很多,但梅州地区大部分的番茄要靠外地供应,本土的种植基地比较少,所以我选了番茄这个板块进行技术突破。”2019年,古伟民回到丙村镇溪联村,在当地镇政府的支持下开始集约土地,建造蔬菜大棚,进行番茄技术实验。

“最初签了40亩地,盖了10多亩大棚,把三个技术做了实验,就是要验证哪个技术适合梅州。”古伟民说。由于梅州的气候条件对种植蔬菜有一定制约,引进的技术和品种都不太适合本土环境,但古伟民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修改技术、更换品种。“这几年大大小小的番茄种了几百种,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品种和方法。”古伟民指着一旁的蔬菜大棚说,“目前的种植规模已有50多亩,除了各类番茄,还有西瓜、白香瓜、苦瓜等水果蔬菜。”

“我种的番茄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吃得放心”是古伟民对番茄的定下标准,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他不断改良技术,在探索无土栽培的路上从未停止脚步。

回到家乡后,古伟民带领研发团队进行分棚试验种植,分设华农技术种植园、寿光技术种植园、航天技术种子研发种植园、东溪特色种植园,不断研发适合本土气候的番茄种植技术。在保证无农残、不催熟的前提下,古伟民用椰子壳制成的椰糠代替土壤进行栽培,通过提升果品、口感,打造梅州本土的高品质番茄。

“番茄用土壤种植不能重茬,但用椰糠种植可以。椰糠无限接近土壤,又隔绝了土壤中会有的细菌、病害,有效防止番茄青枯病,虽然成本高了,但质量大大提升。”古伟民捧起一把椰糠向记者展示,“用椰糠作为基质,有效防止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不仅解决了病害问题,还保留了番茄的最佳口感。”

科技赋能还体现在种植基地管理上。古伟民利用大学所学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合多年来对化工器材的使用经验,自主设计了一套微电脑控制系统,统一操作椰糠地垄上的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实现精准浇水、施肥,将传统农业费工、费时、费肥的作业方式,转变为系统化、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古伟民打造了番茄品牌“古小番”,在番茄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改良种植技术、改善经营模式的同时,古伟民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也一刻都不敢松懈。“我希望将企业的品牌价值体现在食品安全上,让消费者只要看到‘古小番’这个品牌的名字,就能放心地买、放心地吃。”古伟民说。目前,在古伟民的番茄种植基地中,每亩年产量最高可达1.8万斤,番茄品质也收获了市场的认可。

“在三产融合中找到农业的新价值”

“我们不能只靠农业种植,还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在探索种植技术的同时,古伟民意识到三产融合的重要性。他的种植基地不仅是生产场所,也是休闲体验的好去处。“我们会划分出一片区域,专门提供给游客现场采摘体验,”古伟民指着番茄基地一侧的大棚说,“12月种的番茄,可以一直采摘到五六月份。”

在拓展销售渠道方面,古伟民直言,每当与旅游公司合作,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游客前来采摘,整片消费掉大棚内的番茄。通过这类合作,古伟民初步建立起农文旅融合板块,提升番茄附加值的同时,也为古小番品牌加强了推广。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番茄基地的采摘区热闹非凡。据古伟民介绍,采摘的游客主要是旅游团体,也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除了番茄采摘活动,古伟民还积极开展农业研学项目。“让学生们来这里体验农耕文化,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对劳动教育也很有意义。希望通过农业研学,让更多人了解农业,感受到农业的魅力。”古伟民说。

在大力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背景下,古伟民对农业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农业不是只有种植业,单单靠种植的农业类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古伟民认为,“番茄在二产方面有很多延伸,既能做成番茄酱、番茄汁、番茄汤包等深加工产品,还能提炼花青素、番茄红素等,可以通过加工延伸到很多领域。”目前,古伟民正在筹备番茄加工相关事宜,测试番茄冻干技术,向三产融合发展。

从跨区域、跨领域返乡创业,到如今在农业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古伟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农人的创新精神和坚守能力。他的番茄种植基地,不仅是农业科技的展示窗口,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作为梅县区首批“产业村长”,古伟民还希望将无土栽培种植技术推广出去,带动更多农户共同增收,真正做到将番茄变成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来源:南方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