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近年来,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和全国畜牧总站的大力支持指导下,贵州省粮改饲工作以“调结构、转方式、保供给、增效益”为重点,按照“草畜配套,产销平衡”的发展原则,以做大做强生态畜牧产业为目标,稳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草牧业发展和农户增产增收。2016年以来,贵州省已连续9年实施国家“粮改饲”项目,中央累计投入粮改饲项目资金约5亿元,累计实施粮改饲任务面积305.2万亩,在促进牛羊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多措并举促粮改饲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贵州的省、市、县成立粮改饲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贵州省粮改饲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贵州省粮改饲工作绩效评价办法》等文件,把粮改饲工作纳入高质量目标考核任务。

二是强化政策联动。省级层面加强统筹谋划,制定出台了《贵州省支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饲草料体系建设、提高饲草料供给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2022年以来,贵州省启动了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揭榜挂帅”行动,将“粮改饲配套优质青贮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榜单。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揭榜挂帅”和基础性示范服务。

三是强化技术支持。2019-2024年累计在全省35个县区建立了70余个饲草新品种试点,试验示范饲草新品种和技术模式50余个,筛选出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饲草品种。编写制作《饲草生产与利用技术手册》《全株玉米青贮调制技术一张图》等技术资料,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围绕粮改饲项目中饲草种植、收贮、加工、利用等环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四是强化宣传培训。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粮改饲工作成效,传播典型经验,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提升社会关注度。组织拍摄制作了《贵州省粮改饲宣传片》进行宣传。每年举办省级培训及现场观摩会,市(县)多形式开展粮改饲技术培训。

多元化模式推动落地

饲草轮作技术模式。通过粮改饲项目的实施,推广青贮玉米收获后混播种植“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或者以“多花黑麦草(燕麦)+青贮玉米(饲用高粱)”等冷季型牧草和暖季型牧草轮作技术模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农户种植一季青贮玉米亩产约3-4吨,玉米收获后再种植一季冷季型牧草,亩产鲜草4-5吨,每亩土地年产鲜草7-9吨。

“种养结合”模式。养殖企业通过种养结合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流转周边土地,开展粮改饲示范种植,并与农户签订牧草种植、收贮和牛粪还田等协议,形成了“饲草-奶牛-粪肥-饲草”的良性生态循环,就地消纳养殖产生的粪污,降低养殖污染风险,减少化肥投入量,实现饲草料的自给自足,降低养殖成本。如贵州好一多乳业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及收购协议,每吨平均550元价格回收青贮玉米,并免费为农户提供牛粪,形成“种养循环、农畜结合”的模式,共带动农户种植青贮玉米5600余亩,为当地农户创收近1100万元左右。

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为解决生猪规模养殖场及肉牛家庭农场粪污治理难题,在养殖场周边流转土地种植狼尾草属(皇竹草、象草、杂交狼尾草等)高产牧草消纳产生的粪污,降低了畜禽养殖环保压力,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结合粮改饲项目,集成“猪-沼-草-牛”“牛-肥-草”等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牧草收获加工后用于肉牛养殖或销售。根据测产,杂交狼尾属高产牧草亩产10吨左右,按鲜草收购价格300元/吨计算,亩产值约3000元。(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