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意外跌落

让装修工人马师傅的家庭陷入困境

一份先行判决

为困境中的维权之路点亮曙光


2023年寒冬,装修工人马师傅从工地二楼坠落的巨响,击碎了一家人的平静生活。身体遭受多重创伤,治疗账单如滚雪球般堆积……当诉讼因伤残鉴定陷入僵局时,虎丘区法院的一份“先行判决”,让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重燃希望。

一场坠落,一个家庭的至暗时刻

2023年年底的一天,傍晚五点多,装修工人马师傅在某工地铺设水电线时,因现场光线昏暗,楼梯没有安装护栏,不慎踩空从二楼跌至地下室,导致颅脑损伤、多处骨折及视神经损伤,经鉴定构成两处十级伤残。

事故发生后,马师傅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累计支付医疗费18万余元。马师傅的父母常年吃药看病要花钱,妻子为了照顾家庭没法外出工作。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如今他这一倒,家里积蓄早已见底,陷入了“医疗费靠借款、生活费无着落”的窘境。

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由于马师傅的视觉神经和嗅觉功能受损,还需进一步进行补充鉴定。这些损伤情况直接关系到伤残等级评定和最终赔偿金额的确定,但鉴定程序复杂,部分事实短期内难以查清。

“等拿到赔偿,人怕是都垮了!”承办法官意识到,若按常规流程,这个家庭恐将陷入更深的绝境。

精准运用“先行判决”制度

破解“时间困局”

面对当事人“等不起”的困境,法院通过三重审查精准适用先行判决制度:首先固定了医疗票据、误工证明等无争议证据,将需鉴定的伤残争议留待后续审理;其次聚焦医疗费、误工费等“生存性支出”,避免当事人因诉讼拖延陷入家庭经济困难;最后根据包工头与装修公司的过错程度,准确划定赔偿责任,既体现过错原则,又预留追偿空间。

据此,法院对已经查明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9项损失共计40.47万元,判令指示马师傅前往现场施工的包工头王某承担75%赔偿责任,即30余万元,承揽该房屋装修工程的装修公司承担其中35%的不真正连带赔偿责任,并明确两被告清偿债务的追偿规则,有效缓解了马师傅家庭经济压力。

法律有尺度,判决有温度

先行判决并非简单的程序切割,而是司法机关对诉讼本质的深刻回应,破解了传统诉讼的“时间困局”:本案中,马师傅若等待全部鉴定结果出具后才能获赔,周期可能长达半年甚至更久。而先行判决的适用,让医疗费、被抚养人生活费等费用得到及时保障。

在此基础上,先行判决还激活了纠纷化解的“新动能”。在先行判决作出后,由于各方责任比例被确定下来,两被告积极联系法院,就本案的赔偿事宜最终达成调解,实现了判决促履行、履行带调解的良性互动。

法官说法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判决。”据此,如果对于一部分诉讼请求相关的事实已经查明,且确有必要就该部分诉讼请求尽快作出裁判的,人民法院可以就该部分先行判决,其他诉讼请求待相关事实查明后,通过后续裁判解决。

先行判决,是民事诉讼法中为提升司法效率、保障当事人权益而设立的重要制度,兼具止损优先、民生保障、程序优化的制度价值。

本案中,虽然需要对马师傅相关伤情进行鉴定,但是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部分事实已经查明,法院主动适用上述规定,根据各方过错程度,明确划分责任,并根据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的规定,采用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侵权责任形态作出裁判。案件适用先行判决,既让“正义”更早达到权益受损方,也根据过错原则准确界定各方责任承担范围,避免了双重受偿和反复追偿。

同时,该案的先行判决还促使当事人对未经判决部分形成了合理预期,并在法院的组织下就全部赔偿事项达成调解,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的良好效果。这种先行判决、以判促调的创新举措,既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提升了司法效率,获得了各方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