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旅是抗战期间八路军的一支劲旅,在旅长陈赓的带领下,让日军胆寒,他们也把陈赓视为主要对手,并打出了“专打386旅”的旗号。
在后来授衔的时候,陈赓被授予了大将,而我们不知道的是386旅还走出了五位上将,这是非常特殊的。
第一位许世友
很多人觉得意外,许世友不是一直在山东抗日吗,怎么会跟386旅有关系。其实还真是,许世友曾担任386旅的副旅长。
许世友早年间曾在少林寺学武,手里是有真功夫的,绝对的一员猛将。他也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参加过黄麻起义。他曾经7次参加敢死队,两次担任敢死队队长。红军时期担任过红4军军长,是一名高级将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先是在386旅给陈赓当副手,不久后被派到山东,在胶东独当一面,任胶东军区司令员,毛主席称他“打红了胶东半边天”。
解放战争期间,他同样战斗在齐鲁大地,担任纵队司令员以及华野东线兵团(又称山东兵团)司令员,并在解放济南都战役中任攻城部队总指挥。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并长期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后来又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一直深受重用。
第二位陈再道
他在17岁的时候便参加了麻城县农民自卫军,走上了革命道路,18岁就参与了大别山南麓的秋收暴动和黄麻起义,19岁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加入红军后,陈再道打仗非常猛,是我军著名战将,以骁勇著称,他也一步步做到了第四军军长的位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再道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与陈赓并肩作战。年底,第129师组成八路军东进纵队,陈再道任纵队司令员,开赴冀南创建平原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结束后,陈再道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冀南军区司令员。
到了1949年年初,解放军改编,陈再道并没有成为兵团司令员,而是担任了河南军区司令员,留在了大后方。
1955年,陈再道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也是同年,他成为武汉军区司令员,并且一待就是十几年。
第三位王新亭
王新亭是红四方面军出身,曾创造了3年从一个小兵成长为军政治部主任的记录,是红军上升最快的将领之一。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是没有政委的,王新亭担任的是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八路军恢复政委制度后,王新亭调任386旅政委,他也是首任政委。
此后,他又接连担任太岳纵队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抗战胜利后,王新亭到华北地区作战,担任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不久,王新亭率领的晋冀鲁豫第8纵队被划归到了华北军区建制,改称为华北军区第8纵队,隶属于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战斗序列。
1949年,王新亭任第18兵团第60军军长兼政委、第18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后来,18兵团在贺老总带领下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王新亭就留在了西南,担任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因为杨得志在军事学院学习不能到任,于是王新亭担任济南军区代司令员兼第二政治委员。同年,王新亭被授予上将军衔。
第四位李聚奎
李聚奎是湖南人,参加了平江起义,跟着彭老总上了井冈山。李聚奎在红军时期很早就已经是师级干部了,在多次战斗中,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
中央红军长征,李聚奎担任红1师师长,他率部担任前锋,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其中,抢渡乌江、强渡大渡河,使他名震全军。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四方面军会师后,李聚奎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红31军、红9军参谋长。
抗战开始后,李聚奎李聚奎出任129师386旅参谋长,是旅长陈赓的助手。此后,他又调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副司令员,是司令员薄一波军事上的好帮手。没多久,决死队第1纵队改称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政委薄一波)第1旅,李聚奎担任旅长兼太岳军区岳北军分区(也称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在薄一波领导下,他领导岳北军分区军民进行了开辟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李聚奎去了东北,担任西满军区参谋长,协助司令员黄克诚、政委李富春工作。此后,李聚奎主要负责后勤工作,曾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
第五位谢富治
谢富治是红四方面军出身,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以及长征。他是政工干部,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以及军政治部主任一职。
抗战期间,谢富治仍然做的是政治工作,担任过772团的政委,后升任385旅政治委员。他也担任过太岳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有过带兵的经验。
解放战争期间,他继续干着自己的老本行,并且和陈赓搭档。此后,他又与陈锡联搭档,担任了兵团政委。
建国后,他曾主政云南,并且担任过云南军区(后为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