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进攻大别山是为了支援东北、陕北、山东,真的是这样吗?
为支持刘邓大军,陈谢兵团由晋南、豫北交界处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仅吸引了少量胡宗南机动部队南下,而胡主力咬定陕北不动,陕北局势依然严峻,而陈谢又不可能及时折返、救急驰援陕北,昆仑纵队(中央纵队)一度险象环生。
为直接保护、间接策应刘邓大军,华东野战军连遭败绩,损兵失地,相对富饶的胶东解放区一度被国军占领。
刘邓大军兵力折损半数,重武器尽毁弃,失去独自打歼灭战能力。刘邓、陈谢合兵后的中野包围黄维兵团行动前,要从正在围攻黄伯韬、阻击邱李、战事吃紧的华野抽调成钧第7纵队、特纵炮兵一部,才实施包围黄维兵团,而后围攻黄维兵团不克,正在大范围围困30万杜聿明集团的华野主动加派陈士榘率三纵、苏十一纵及鲁中南纵队携重武器及部分炮兵驰援中野,才歼灭黄维兵团;华野将歼灭黄维兵团所缴获武器、物资全数留给中野,并在整个淮海战役结束后,华野将大量国军俘虏送给中野补充兵力,刘邓大军才得以恢复元气。
刘邓大军建立的大别山根据地,非常不扎实,渡江战役后,还要从第三、第四野战军和湖北、河南、皖北三个军区中抽调足够兵力,对大别山地区的土匪进行联合会剿,经过约半年后,才平息匪患。
后来的大胜,掩盖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弊。
为了方便阅读理解,将下面2条评论搬到正文这里来:
我确实不是小白:噗,,,,难道南麻临朐是挺进大别山之后?
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前“陈粟”就已经损兵失地了!
xiayuan:刘邓跃进大别山前,军委要华野分兵作战,以策应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红军长征前,李德派抗日先遣队北上,以掩护其后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陈谢南渡黄河前,西北野战军发起榆林战役,吸引胡宗南10个旅北上,策应陈谢挺进豫西;军委还曾命令粟裕筹备率3个纵队渡长江南下,由刘邓大军发起行动,调动国军,然后粟渡江南下,由于粟2次电谏、1次面谏,争执3个多月,军委最终同意粟意见,先不南渡而在江北歼敌。
当时牺牲关内其实对关外没多少支援啊,对关外支援最有效的办法是晋察冀军区进攻北平、察哈尔、锦州一带,这样晋察冀就可以把东北国军吸引到锦州附近进而支援东北,而靠牺牲山东、晋冀鲁豫野山军/中原野战军的办法支援东北收效甚微的,就算华野中野一起进攻中原,国军也不会舍近求远从东北把军队调到中原战场,国军最优先调的西南华南东南的守卫部队到中原支援,毕竟前期国军在东北满打满算就七个军,根本没兵可调。所以进攻大别山支援其他地方的战略是很荒唐的。
因为进攻一个大别山,华野中野损失22万以上,连山东都基本丢了,当时有句话叫:反攻,反攻,丢了山东。
还有种解释说法说进攻大别山是为了支援陕北和山东,这就更不合理了,支援陕北根本就是没必要的事,陕北总共就300万人口,三四万兵力,三四万行政领导人员,苏中都有800万人口,无论从军事上、经济上都没必要支援,连3000万人口的华中都可以丢为什么民少兵少的陕北不可以丢,说白了不过就是那些领导天天被追的急了,让几十万大军牺牲来救自己。
支援山东也没必要啊,没进攻大别山之前还能勉强支撑,进攻之后马上就把山东丢了,反攻反攻,反倒山东,倒反天罡嘛。
本来1947年6月份中野华野野战军地方部队民兵都有120万以上了,这个兵力基本跟中原华东国军兵力持平,华野中野合并在一起野战军就是60多万了,当时刘邓只用最强的四个纵队就可以在鲁西南战役消灭国军6.3万人,刘邓已经有能力一次战役消灭国军一个中型兵团,而华野已经有能力消灭74军这样的五大主力和莱芜战役的李仙洲兵团这样的中型兵团了,这样子的话华野中野合并一次性消灭一个12万人以上的大型兵力完全有可能的。这可能导致淮海战役大决战在1947年7月份提前到来,全国解放的步伐甚至可能因此提前一年半,可惜,当时,当时决策层并没有做出这样的决策。
但是当时领导没有合并华野中野准备中原大决战,反而玩起来分兵微操的把戏(大概想体验一把指挥六七个兵团一次歼灭一个兵团六七万人的瘾吗),在7月份表演了一场下场微操大剧展现他的才华,领导亲自华野分成三部分:内线兵团、陈士榘兵团、叶陶兵团,结果7-9月份三路大军同时大败,根据地被搞得四分五裂,兵力过于分散,每路大军都没有兵力优势。还把晋冀鲁豫野战军(中野)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跟着刘邓送大别山打游击、一部分跟着陈谢去豫西、一部分留在晋冀鲁豫军区(这部分三个月后来也送去填了大别山的坑)。
将近30万野战精锐,在大别山打游击一年后,1948初就剩大概15万地方部队,10万野战部队,这导致1948年11月份淮海战役中野能集结起来的野战部队只有14万人,加上地方部队能打的也只有不到20万人,而且战力羸弱、缺兵、缺炮弹、缺重炮,堂堂一个曾经坐拥30万精锐的野战军连12万人的黄维兵团都吃不下。这还不是最糟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