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德山托钵

德山一日托钵下堂,见雪峰,峰问:“者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处去?”山便回方丈。峰举似岩头。头云:“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山闻,令侍者唤岩头来,问曰:“汝不肯老僧那?”头密启其意。山乃休去。山明日升座,果与寻常不同。头至僧堂前拊掌大笑云:“且喜得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无门曰:若是末后句,岩头、德山俱未梦见在。捡点将来,好似一棚傀儡!

颂曰:识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末后与最初,不是者一句!

译文

有一天,德山宣鉴禅师托着饭钵下堂,恰巧遇到弟子雪峰义存。雪峰见寺中用餐的钟鼓还未敲响,便问:"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着饭钵是要去哪儿?"德山闻言沉默不语,径直返回方丈室。雪峰将此事告诉师兄岩头全豁,岩头当即断言:"大德山(德山)和小德山(雪峰)都未参透末后句!"

德山得知后召来岩头质问:"你难道不认可老僧吗?"岩头便凑近师父耳语几句,德山遂不再追究。次日德山登坛说法,一反平日"棒喝"作风,展现出全新气象。岩头在堂下拍手大笑:"可喜堂头老汉终于悟得末后句,今后天下无人能难倒他!”

无门慧开禅师对此点评道:若论真正透彻末后句,岩头与德山都未曾真正领会。细究起来,他们就像提线木偶般被佛性牵引,尚未获得真正自在。

作偈曰:若能识破最初问句(雪峰之问),自然通达最终真义;但终极真理既非最初问句,亦非最终答案,而是超越言语的实相。

互参

雪峰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乃曰:“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甚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师。师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山闻,令侍者唤师去。问:“汝不肯老僧那?”师密启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师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柰伊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山果三年后示灭。﹞

这是从岩头处观这一则公案,信息较全面。特别是这句「雪峰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擎钵下法堂。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乃曰:“钟未鸣,鼓未响,拓钵向甚么处去?”

这是这一则公案的缘起。禅宗人,也是随处设教。

参公案,首在不误解,先理清文字大意。公案中出现的人物,也要一一弄清楚。

这则公案,出现了德山宣鉴,雪峰义存和岩头全奯三位禅师。

德山宣鉴禅师

德山宣鉴(782-865),俗姓周,四川简州(今简阳)人。幼年出家,20岁受具足戒,精研律藏与《金刚经》,因讲经透彻得名“周金刚” 。早年持渐修观念,后听闻南方禅宗“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心生质疑,遂挑《青龙疏钞》南下辩法 。

南下途中,婆子以《金刚经》“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诘问,德山未能应答,意识到文字局限,转向实证 。

转投龙潭崇信门下,随侍龙潭时,因夜黑索烛,龙潭点燃后瞬间吹灭,德山于明暗交替间豁然开悟,领悟“心性之灯不假外求”,自此打破对经典的依赖 ,最终彻悟禅宗真谛,焚毁经论,成为青原系重要禅师 。晚年受武陵太守薛廷望之请,驻锡德山精舍(今湖南常德乾明寺),开创“德山棒”宗风,84岁圆寂 。

提出“达摩是老臊胡,释迦是干屎橛”,否定偶像崇拜,强调自性即佛,破除学人对经教与名相的执着 。这在我们学佛的人看来,很难接受。我们还是要论心不论迹,观照实相不执表相。破我们自己的我执,法执。

师承青原行思一脉。青原行思→石头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 。其禅法直承龙潭“无心无事”之旨,强调破除执着、回归自性。六祖以后,主要有两个主脉,百丈怀海一脉和青原行思一脉。

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作为六祖慧能两大法脉,分别开创了中国禅宗的两大体系。南岳系以马祖道一、百丈怀海为核心,主张“平常心是道” ,注重农禅并重的制度革新(《百丈清规》确立禅院规范) ,接引学人善用棒喝截断逻辑思维,形成“临济天下”的峻烈宗风 。其法系衍生出临济宗与沩仰宗,尤以临济宗影响深远,宋代传入日韩 。

青原系以石头希迁为代表,融通《周易》发展出“理事回互”理论 ,强调哲学思辨与文化整合(三教合一),主张“圣谛不为”“不落阶级”的平等观 。门下分化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曹洞宗以默照禅著称,注重精英阶层的静悟修行 。两系差异显著:南岳系重实践革新,青原系重理论构建;前者面向平民广传市井,后者深耕士大夫文化圈 。虽有禅法风格之别,但二者共同奠定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核心理念 。

扯远了,再回到德山宣鉴禅师。

他以“德山棒”闻名,无论学人答对答错皆施棒打,截断逻辑思维,迫使其于当下顿悟。与临济义玄的“喝”并称“临济喝、德山棒”,成为禅宗标志性教学法 。

门下杰出弟子包括雪峰义存、岩头全豁。雪峰开创云门宗与法眼宗,岩头则以机锋锐利著称,推动禅宗思想多元化 。

雪峰义存

雪峰义存(822-908),俗姓曾,福建泉州南安人,生于佛教世家,自幼不食荤腥,12岁依莆田玉涧寺庆玄律师出家,经历唐武宗灭佛后辗转参学,最终于德山宣鉴门下彻悟禅机 。其悟道机缘有二:一是在德山座下被棒喝“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而初悟心性 ;二是与岩头全奯在澧州鳌山阻雪时,经岩头点拨“从自性流出”而大彻大悟,史称“鳌山成道” 。

禅法继承德山“无心无事”宗旨,主张理事圆融、平常即道,教学风格介于德山凌厉棒喝与云门机锋之间,以“古镜阔多少”等公案启发学人破除分别 。

师承青原行思一脉,为德山宣鉴法嗣,曾受洞山良价指引参访德山,师徒对机“道得三十棒”奠定其禅风根基 。门下弟子五十六人,开云门宗(文偃)、法眼宗(文益)两大禅门宗派,形成“北赵州南雪峰”格局。

岩头全奯禅师

岩头全奯禅师(826-887),俗姓柯,福建泉州南安人,少时礼青原谊公出家 ,后于长安西明寺受戒并研习经律 。其悟道机缘始于参访德山宣鉴时的机锋交锋:初入法堂时以大喝回应德山问询,岩头指其为"两重公案"(揶揄模仿之弊),机锋甚利 ;次日德山试探其"虚头禅",岩头以"终不自谩"示真参实悟,遂获印可 。与雪峰义存、钦山文邃结伴行脚期间,在鳌山阻雪时点拨雪峰"须从自性流出",促成"鳌山成道"公案 。

禅法承德山"无心无事"宗旨,主张"剿绝情识",强调理事圆融与平常即道,教学善用"嘘声截问" ,以"涂毒鼓"喻禅机摄心 。与德山对机"是凡是圣"时,闻喝即拜,被洞山赞为"大难承当" 。其峻烈宗风体现于"踢翻水碗"破文字禅 ,接引婆子时以桨击断妄念 。虽未开宗立派,但门下瑞岩师彦开创"自唤主人公"的话头禅雏形 ,临终遇贼时"大吼一声"示现生死自在 。作为德山法脉重要传人,其禅法深刻影响五代禅林,尤以"岩头法道"著称 。

机缘

德山宣鉴禅师晚年任寺院住持,一日因斋饭延迟,未待钟鼓鸣响便托钵前往斋堂。时雪峰义存任饭头(厨房主管),见德山提前托钵,便以寺院规矩为由质问:“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处去?” 德山未置一词,默然折返方丈。这一举动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禅机——德山以无言之行破除对“规矩”的执着,而雪峰仍困于形式,未能识得禅者“心性无碍”的深意 。

雪峰将此事告之师兄岩头全奯,岩头断言“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意指师徒二人尚未彻悟禅宗终极真理 。德山闻讯召岩头质问,岩头“密启其意”(耳语暗示),次日德山升座说法时风格骤变,一反平日凌厉棒喝之态,岩头遂拊掌大笑:“且喜得老汉会末后句!” 此中“末后句”并非具体语言,而是超越言诠的终极实相,如无门慧开所言:“末后与最初,不是这一句” ,暗喻佛法不可被概念框限。

德山托钵未答而返,是以行动破除雪峰对“时间秩序”的分别心。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德山以日常行止示现“饥来吃饭”的本然状态。岩头点破“末后句”,实为截断德山师徒对“悟境”的执着。其密语虽未明载,但结合禅理可推知:真正的末后句须“剿绝情识”,连“悟”的概念亦须破除。

雪峰执着规矩质问,暴露其尚未超越二元对立。此公案成为他日后大悟的契机,正如德山棒喝旨在“脱却千重万重贴肉汗衫”(剥离妄念) ,而岩头大笑实为激活雪峰疑情,促其最终在鳌山阻雪时彻悟“自性流出”之旨 。

无门慧开评此公案“好似一棚傀儡” ,暗指德山与岩头看似主导剧情,实则是禅法真理的示现工具。公案本质在于破除一切对立:规矩与自由、言语与沉默、生与死皆归“不二”。正如德山棒、岩头笑皆非手段,而是直指心性的“活句”,其价值不在行为本身,而在唤醒我等学人对自性的直观体认 。

禅宗师徒互动

在岩头全奯与德山宣鉴的互动中,我们可以重新观照师徒关系。当岩头初参德山时,以一声大喝试探德山禅法的深浅 ,德山反问“老僧过在甚么处”,岩头以“两重公案”讽刺其应对缺乏独创性 ——这不仅是对老师权威的挑战,更是对禅法必须“从自性流出”的终极要求。这种交锋揭示了禅宗“以破为师”的核心理念:真正的师徒传承不在于对教条的复刻,而在于能否突破既有框架。

而在“末后句”公案中,岩头直言“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 ,迫使德山重新审视自身悟境。次日德山升座说法时风格突变,岩头拊掌大笑“且喜得老汉会末后句”,实则暗含更深层的机锋:师徒关系的最高境界是互为镜像,共同超越。正如禅宗所言:“见过于师,方堪传受”(《景德传灯录》) ,岩头通过否定老师的“圆满”,反而成就了德山的终极突破。

禅宗强调“见过于师,方堪传授”的本质,在于破除对师承的盲目崇拜。当岩头听闻洞山赞叹其能“承当”德山之喝时,反讥“洞山老人不识好恶” ,直言自己“一手抬,一手搦”的辩证态度——既肯定老师的教化之功,又必须消解对老师境界的执着。这与临济义玄“逢佛杀佛”的训诫异曲同工,揭示出真正的传承是精神的激活而非形式的模仿。

在“末后句”公案中,无门慧开评其“好似一棚傀儡” ,暗喻师徒皆为真理示现的工具。德山被弟子点破局限后突破自我,恰印证了“减师半德”的深层含义:当学生仅能达到老师高度时,传承的完整性已然折损;唯有如岩头般以“涂毒鼓”般的机锋 ,将老师逼入绝境再共同跃出,方构成完整的觉悟循环。

岩头与德山的对机,本质是禅宗消解权威崇拜的特点。相应于庄子“得鱼忘筌”和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智慧,在师徒互动中构建起动态平衡:老师是点燃觉悟的火种,而非需要膜拜的偶像。当我们困于知识权威时,禅宗的这种传承观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应如“助产术”,帮助他人娩出本自具足的智慧。

以此观“菩提自性,本自具足”,或可得一线之机。

好,到这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