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
北宋元祐年间,一场春雨浸润着金山寺的琉璃瓦。檐角铜铃轻响,佛殿内檀香氤氲,苏东坡与佛印相对而坐参禅。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答:“我看你像一尊佛。” 东坡听后十分得意,随即调侃佛印:“我看你像一堆牛粪。” 佛印微笑不语。这段对谈,为后世留下了一则穿透时空的观心寓言。当东坡笑指禅师似牛粪时,他尚未领悟这场机锋暗藏的,正是千年后我们仍在追寻的终极命题——何为你?
你眼中的你不是你,是照在欲望之渊的蜃影。元丰五年的黄州寒食,东坡在苦雨孤舟中写下“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彼时的自我认知沉入谷底;待元祐初年重返汴京,却又有“万人如海一身藏”的从容。这起伏跌宕的自我画像,恰似六祖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我们以得失为镜,照见的不过是欲望投射的虚象。正如东坡自得于口舌之利时,反被自己的锋芒所伤。
他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是照在认知之壁的残影。汴京城里的文人墨客,有人赞东坡词开豪放,有人讥其不合音律;新党视之为旧派余孽,旧党又嫌其不够守成。这纷纭众说,恰应了庄子“子非鱼”之辩。佛印面对讥讽时的拈花一笑,正是看破了他人评价终究是观者心相的投影。正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执着他人的评判,无异于追逐水月。
你眼中的他人才是你,是照见本心的明镜。心怀善意、宽容的人,看他人多是优点长处;内心充满偏见、狭隘的人,往往只能看到他人的瑕疵不足。当东坡在惠州贬所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他眼中的岭南瘴疠之地,已化作滋养性灵的菩提道场。这种转变,暗合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的至理。我们凝视世界的方式,终将成为丈量内心的标尺——见善者心藏玉壶,见恶者胸塞冰炭。正如禅宗公案所示:不是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西湖烟雨
千年后的西湖烟雨中,东坡当年手植的绿杨依旧拂堤。当我们驻足凝视这株古木,何尝不是在寻找观照自性的支点?“何为你”的答案,不在他人舌灿莲花的机锋里,不在世俗毁誉的罗网中,而在你与世界对视时,那泓照见天地人心的清潭。正如大慧宗杲禅师所言:“尽大地是个自己”,或许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定义自我时,那个最本真的“你”已在云水间澄明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