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事,笑笑就过去了;心上事,放放就淡了。
莫言在《不被大风吹倒》中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邻村有一位许大爷,一日赶集归来,将新买的瓦盆用绳子捆着,背着往家里走。
路上有几个小孩在他身后追逐打闹,不小心弄碎了大爷的瓦盆,瓦片落了一地。然而许大爷却面不改色,继续走自己的路,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旁边的人问他:新买的盆都被碰碎了,怎么连头都不回?
大爷回道:回头难道就能囫囵起来吗?
彼时已成为文坛大家,历尽千帆的莫言,回忆起这件他小时候听过的事,仍感慨不已,在书中写道:
“事情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纠缠徒增烦恼,那就不如径直往前走去。”
是啊,盆已经碎了,回头有何用?
不如“径直往前走去”,照常过自己的生活。
已发生的,无法改变;将到来的,多想无益。
那些从不焦虑,总是能笑对生活的人,都懂得将大事看小,小事看了。
人活一世,难免遇到些糟心烂事、难缠小人,不往心里去,不轻易置气;
让自己保持情绪稳定,看一切才能风淡云轻。
01
睡眠好、不焦虑的人
早就学会了“情绪断舍离”
一千年前,被贬黄州的苏轼,在江边偶遇了一场雨。
同行友人狼狈奔逃,他却拄着竹杖悠悠吟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千年后,时移世易,但生活的“风雨”如旧。
我们依然在为人生的最终归处而焦虑不断,在婚姻的围城中无助迷茫,为子女的血缘牵绊而辗转反侧……
为什么有人能“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人却总是被情绪困在牢笼?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
有时候,你觉得一件事难,是因为你让它变难;你觉得一件事烦,为它吃不好睡不好,是因为你让它变得烦。
就像同一场雨,有人可以从容等天晴,有人却怨天尤人,让自己终日愁眉不展。
曾看到过主持人张越在多年前采访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的视频,很受启发。
那时,郑小瑛68岁,被查出了癌症,但她却并不当回事儿,了解了自己的大概病情后,就立刻返回了舞台。
张越问她:“您怎么就回去上班了呢,您不担心吗,不害怕吗?”
郑小瑛说:“我着急有什么用?我又不会做手术,那是大夫的事。这个病不会因为我难过它就减轻,那我干嘛要难过。”
看了更多郑小瑛的事迹,愈发被这位老太太的生活智慧所打动。
1979年,郑小瑛第一次在国内舞台上指挥歌剧《茶花女》。
当前奏响起,剧场里观众们的反应却让她感到头痛。
有人吃起了瓜子零食、有人叽叽喳喳,大声说话,甚至在演出到一半时,有观众跑到舞台边上问:这是什么戏呀,怎么一个劲儿唱,也不说话?
结束了闹哄哄的首演,郑小瑛一个人坐在观众席上,冷静了许久。
要骂他们太吵,不懂得尊重吗?然后呢?
郑小瑛感到无奈,但是她知道抱怨观众并没有用。
很快,她就做了一个决定:在每场演出开始前,进行20分钟的音乐讲座。
从这时起,郑小瑛就开启了她的交响乐科普之路,将歌剧这一艺术形式带进了工厂、学校……
在之后每次遇到困难时,她总是说:“既来之,则对付之。”
人生不总是一路坦途,但智者会将自己的日子过得从容不迫。
因为他们明白往前看的道理。
更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愁啊烦啊,责备自己,抱怨别人。
情绪就好比一个爱哭闹的小孩,你对它越关注,它会哭的越凶,来攥取你更多的注意,直到你被耗尽力气,做不成任何事。
真正的高手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会被它裹挟止步不前。
天大的事,大不过吃饭睡觉;再难的事,也可以轻轻拿起,轻轻放下。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
“昨天不要回顾,明天来了再说,把今天活漂亮。”
人生路上,少琢磨,莫焦虑,放宽心。
如此,才能活得顺心,活得精彩。
02
一个人最厉害的处世法则:
不在乎别人,不委屈自己
萨特有一句著名的哲学理论:他人即地狱。
指的是一个人如果太关注别人的看法,起心动念皆因别人的评价而发出,那么,就等于主动走进了精神地狱。
"这把年纪还穿这么艳?不太稳重吧?"
"跳跳广场舞就行了,还去健身房?别把老骨头折腾散咯!"
你是否也听过类似这样的话,每当想要做一些什么事的时候,身边总会冒出些不和谐的声音来,而一旦你真的“听进去了”,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试图改变自己时,实际上,你就已经进入了“地狱”。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说:
“世界上不仅仅存在敏锐聪慧这种才能,相较之下,不为琐事动摇的钝感,才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基本才能。”
别人的闲言碎语,就当耳旁风;一些不中听的话,就给它抛到脑后。
万事不往心里去,自然天天好心情。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有这样一段剧情:
曾经养尊处优的豪门太太罗子君,在和丈夫离婚后,为了能有经济收入来夺取儿子的抚养权,不得已放下身段和面子,去了一家奢侈品店做售货员。
好巧不巧,被正在逛街的老同学撞见。
这位老同学一时虚荣心作祟,不仅让罗子君来服务自己,装模做样地试起了鞋子,还拿起手机硬要和罗子君合影发朋友圈,美其名曰帮她打广告。
当罗子君因为尴尬借口离开时,这位老同学又跟店员传起了她的离婚八卦。
看着对方越来越过分,罗子君决定不忍了。
她翻出店里因为价高而滞销的鞋子,笑盈盈地顺着老同学的话吹捧起来,又是夸她眼光好,又是夸她出手大气,说着说着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拿起手机拍照发朋友圈,盛赞她照顾自己生意的行为。
最后老同学被夸的骑虎难下,落不下面子,只好花高价忍痛买了鞋。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类似老同学这样的人。
为了秀优越,对别人张口就是贬低嘲讽。
而面对这样的人,你表现得越在意,对方会越来劲。
你要是轻描淡写,他们反而无计可施。
我们生活在人群中,免不了与人比较,被人评价。
好听的话,听听就好;难听的话,大可丢到一边。
不要让别人的嘴巴,决定你的心情。
若要寻求认可,也应是寻求自己的认可。
别被他人的三言两语而左右,坚定去做自己想做要做的事。
唯有这样,方能收获内心的自由与平静。
03
养生的尽头,是养心态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视频:记者采访一位90岁的老太太,询问她保养秘诀。
老太太是一位大学教授,她坦言自己活得很“任性”,从不养生。
她馋嘴,虽然有糖尿病,但并不刻意忌口,巧克力、咖啡照吃不误。
喜欢做运动,从年轻时候起就打网球,一直到80岁,打到膝盖承受不住,去看医生时还在问:自己还能不能打球,被医生一句“你还要不要你的腿”给呛回来。
今年老太太生了一场病,在ICU里躺了两个月,醒来第一件事,便是让儿子去给自己准备鸡鸭鱼肉,她要大吃一顿。
看到好友圈都在传她病危,老太太幽默回应:
“我到天堂去转了一下,躺了几天,上帝看我不顺眼,又把我打发回来了。”
看到这里才明白,原来老太太的好状态,是源于她的超绝好心态。
步入晚年,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有人逐渐变得麻木迟钝,有人却越活越通透,反而比年轻时更从容。
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往往不是财富或地位,而是心态。
人生进入下半场,其实就是拼心态的时候了。
做好以下三点,给自己修一颗强心脏,为后半生筑牢"精神根基"。
(1)保持运动,强健身体,锻炼心力
人上了年纪之后,身体机能会逐年下降,而随之下降的,还有“心力”。
保持运动,不止在于能让我们保持健康,更是一种对“心力”的修炼。
当你坚持跑步、做操、瑜伽,感受到自己对身体的掌控时,这种掌控感,会延伸到生活的其他场景中,家庭事务、人际关系,都会因此变得更易处理。
不运动的人,最先败给的往往不是疾病,而是心态。
多走几步路就喘气,天气稍有变化就生病,这样的状态,如何面对生活的起伏?
动起来,不是为了活得更久,而是为了活得更硬气。
(2)生活规律,积蓄能量,修炼定力
保持规律生活,其实是为自己建立“秩序”,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至少我们自己是可控的。
混乱的作息有时也会反映在情绪上——失眠、焦虑、易怒,很可能都是身体在抗议。
固定时间吃饭,肠胃就不会和你作对;
固定时间睡觉,情绪就不会轻易崩溃。
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难事和大事。
(3)多动脑,开阔思维,保持活力
人生后半场,生活变得稳定,日子也过得大差不差。
有些人觉得,依靠着经验就能处理一切, 就不再学习新东西了。
但这并不是件好事,大脑不用就会越来越迟钝,思维僵化是比年龄增长更可怕的事。
读一本稍微难一点的书,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学习一些新技能,唱歌、摄影或者是一道没做过的菜。
让自己的大脑也“动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兴趣,对世界的热爱。
有了年轻的心态,日子才能变得有滋有味。
很认同一句话:
“你在意什么,就会被什么折磨,万事从心起,看淡一身轻;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静可通万事理,世上最好的放生就是放过自己。”
烂事莫气,怒火攻击不到别人,伤的反而是自己的身;
难事莫愁,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尽力,无悔。
世间事,笑笑就过去了;心上事,放放就淡了。
人生后半场,无益的事少想,有益的事多做,把一切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