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们在教育自家孩子认真读书时,常常说一句话,学习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在现在这样一个人才选拔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里,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包括在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流行的年代,这些都符合时代特征,可是在科举考试制度诞生之前,寒门学子并不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不管是之前的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两者都是极其看重候选人才身家背景的制度。
在实力雄厚的家族中,每一位家族成员都拥有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人脉和资源。
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逐渐发生了阶级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
西晋时期的士族政治,就呈现出这样的特征。
为何这一政治制度的悲剧,需要寒门学子来承担?西晋士族政治,对整个社会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九品中正,阶级固化
在整个西晋时期,世家大族成为了把持社会权力最主要的群体。
西晋社会从上到下,就是一个典型的士族政治社会,作为统治阶级的司马家族,他们就由士族发家。
司马家族本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庞大家族,家族掌舵者拥有超强的政治才能,也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在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势之下,司马家族抓住机会,架空魏国国主,逐渐吞并东吴和蜀汉,建立起西晋王朝。
整个司马家族拥有极其强大的向心力,家族的所有成员都在为家族的荣誉服务。不管是最高层的西晋统治者,还是家族底层的普通宗室成员,每一个人都以发展家族为己任。
西晋王朝建立之后,士族政治逐渐发展,最后竟到了极端的地步。
从日常生活角度来说,士族和寒门之间没有任何沟通之处。
家族内部有着明确的规定,年轻人的自由恋爱绝对禁止。
家族当中的青年男女,只能选择同为世家大族成员的配偶。没有人可以超越家族的局限,去选择社会底层人士相伴一生。
据说西晋时期发生了太多的社会悲剧,门第和阶级观念的差异,让许多相爱的情侣天各一方,终生不复相见。
在交友中,士族子弟也不屑于与寒门子弟为伍。
他们总是自视清高,喜欢结交社会顶层人士,也喜欢附庸风雅,结交文人墨客。
他们在结交朋友这一方面同样有着明显的阶级观念,从小受到教育,不允许他们和普通人做朋友。
在士族把持社会权力和社会资源的环境中,整个社会的阶级固化越发严重。
所有资源都只在社会上层之间流动,穷人更穷,也更没有机会去争取应有的资源。
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社会冲突更是不断激烈化。
除了日常生活之中的差异之外,最令人诟病的一项,就是西晋时期的士族政治。
士族政治,顾名思义,整个国家的政治权力全然由士族把控,这就不得不提人才选拔方式,九品中正制。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这一制度,其实就是指世家大族的年轻人能够在家中长辈的介绍下,直接进入官僚体系之中,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并逐渐掌控实权。
他们不需要通过严格地考验,也不需要呈现出任何真才实学。
只要他们拥有家族的荫庇,拥有前人铺路带来的资源,他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普通人终生无法实现的目标。
寒门学子也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可是读来读去,他们却始终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源去接触更高水平的社会现实。
他们只能被禁锢在自己身边那一个狭小的圈子中,兜兜转转,永远也无法突破束缚和限制。
至于士族子弟,他们就是那群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物,不费吹灰之力,尽览天下风光。
在上层社会内部,世家大族不断抱团,巩固自己的势力,他们最常见的合作方式,就是联姻。
谢家才女谢道韫的丈夫,就出身于另一大家族,王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家和谢家,是整个社会最庞大,实力也最强大的两大家族。他们的家族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分散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
谢道韫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女子,她头脑聪慧,出身高贵,温柔典雅。可是她的丈夫,在才华上却远远比不过她。
那是一个非常平庸的男人,相貌上平庸,才华上平庸,工作能力上同样十分平庸。
如果不是因为特殊的政治制度,他绝对没有办法攀登到如此之高的位置。
整个魏晋时期,像他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
人们将这群士族子弟称为绣花枕头,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空有其表,没有真才实学。
一个国家的政治中枢机构掌握在这样一群人手中,怎么可能不逐渐走向衰亡?魏晋时期最终的没落,其实在此时已经埋下了伏笔。
有朋友或许会疑惑,底层的寒门子弟不会为自己争取权益吗?
他们没有农民阶级那样的勇气,不可能在好不容易得到安稳的环境中,贸然发动起义,他们也没有那样的魄力。
他们的手中没有特权,甚至连普普通通的资源都不具备。想要反抗上层阶级,他们也没有可以依仗的东西。
久而久之,整个西晋王朝的政治现象逐渐变得畸形。统治阶级也想过作出改变,可他却无能为力。
当世家大族的势力发展成熟之时,他们彼此的力量盘根错节,早已经密不可分,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统治阶级想要拿其中一个士族开刀,与之利益相关的其他士族必然会纷纷反抗。在最坏的情况下,司马家族自己的统治都会被这些可怕的士族推翻。
所以与其作出改变,不如遵从社会潜规则,保持着表面上的平稳状态,走一步看一步。
而西晋时期的士族政治,也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教育分层,打压庶族
在西晋这样的士族政治环境中,与士族相对应的是庶族。
士族在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庶族实行了全方位打压。
国子学的出现,就是教育打压的典型代表。
当时大部分士族子弟认为,自己身份尊贵,实在不适宜与身份低微的寒门子弟以及部分低等级官员家中的孩子成为同窗。在他们看来,这是有损颜面的一件事情。
士族把持着朝政,皇帝在他们的面前,有时也不得不作出妥协,既然士族子弟不愿意与庶族子弟为伍,朝廷便为他们单独开设了国子学。
国子学是具有极高门槛的官方学堂,不仅寒门子弟无法进入,就连部分地位低微的官僚子弟,同样也没有资格进入。
在国子学当中接受教育的学生,几乎每一个人都出身名门望族。
他们家族中的长辈,也在朝廷当中担任着重要的官职。
国家之所以愿意花大力气培养士族子弟,是因为他们就是下一代政治发展的希望。换句话说,这一代的帝王,是在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铺路。
你瞧,就连堂堂皇室,都是如此典型的士族作风。整个社会的风气,自然不可能扭转。
从教育,到考核,再到进阶之路,这一整个流程,遍布着士族子弟。他们本着排外的原则,把其他寒门子弟成长发展的道路完全堵死。
所以西晋社会中也流传着这样的话语:“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是最无用的事情。”
抛开阅读和学习带来的精神力量不谈,单从政治现实来看,读书确实不能为底层人士带来更多机会。
寒门子弟既然成长无望,自然也不可能整日将心思放在政治之上。
他们只能拿起思想的武器,来反抗这个不公正的社会,反抗位高权重的特权阶层。
也正因如此,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才会如此放浪形骸。他们已经脱离了低级的世俗趣味,他们追求的东西,也变成了更加虚无缥缈的存在。
现实是黑暗的,社会也没有希望,与其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汲汲营营,不如彻底放下束缚和自我要求,尽情享受生活,纯粹地体验文学带来的乐趣。
局势混乱,门阀政治
逐渐僵化的士族政治,给西晋社会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司马家族其实心知肚明,他们必须要抑制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否则迟早有一天,他们的统治一定会遭到反噬。
可明白是一回事,实际该怎么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司马家族自己本身就是士族的领头人,他们作为士族的一部分,也与其他名门望族有着利益共通之处。
损害士族的利益,归根结底也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
司马家族的政治统治,也有赖于士族的共同支撑。他们盘根错节,家族之间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们的力量无比庞大,庞大到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司马家族,也不得不礼让三分。
在这样的情况下,士族不能动,也轻易动不得。
士族政治的边界无限扩张,整个朝堂甚至都沦为了士族手中的工具。
他们对国家的核心权力体系一再渗透,导致整个政治管理体系的运转逐渐僵化。
上层阶级固步自封,听不见社会底层的声音,听不见寒门子弟的诉求。自然而然地,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也会日益严重。
堵而不疏,并非良策。西晋司马炎认为,要想扭转士族的态度,必须要先给予他们空间。
在他的设想中,只要士族获得了足够让他们满意的利益,他们就能在人才问题上作出让步。
到时候,政治体系中将会出现一些新鲜血液,司马炎本人也会将这些有生力量发展成自己的心腹。
他们会成为他手中的剑,帮助他一起对抗士族。
如果效果理想,整个士族的利益体系将会全部崩盘。
可他千算万算,没有料到士族如此贪得无厌,永远无法满足。
在他的刻意纵容之下,西晋的门阀政治也逐渐成型。
结语:
士族政治环境中,寒门子弟几乎没有出头之日,士族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堵死了他们成长和进阶之路。
整个社会的资源向上倾斜,阶级固化日益严重。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就是西晋社会最真实的状态,也是最令人无奈的事实。
参考资料:
《晋书》
《两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