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其中社会风气的变化常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状态。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其社会风气从建国初期的淳朴节俭到中后期的奢靡逐利,呈现出鲜明的对比。这种变化不仅是社会现象的表层反映,更是深层次政治腐败和经济转型的结果。通过回顾明朝社会风气的变迁历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个王朝兴盛与衰落的内在逻辑,也能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建设有益的历史经验。


明朝初期的社会风气:清正廉洁与民风淳朴

元朝末年,社会风气已经相当恶劣,官场贿赂公开,纲纪松弛,民间习俗也受到很大影响。而到了明朝建国初期,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严厉整肃下,官场风气有了根本性转变。当时的官员每天上朝前都会与家人告别,好像生离死别一样,到了晚上平安归来后才会庆幸又活了一天。即使是在偏远地区任职的县官,也都战战兢兢,如同神明在侧,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种现象反映了明初官场的清正风气。

官员们普遍注重节俭,即使是高官也不会积累太多财富,家产与普通知识分子相差无几。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也比较简朴,在饮食、服装方面不追求奢华。当时的社交活动也很有意思,宴会邀请客人时用纸条相互传递,到场后摆放简单的桌案,妻子出来见礼问好,气氛和谐而不拘束。


在民间社会,明初的风气同样展现出淳朴特质。由于明太祖打击了豪强富户,小农经济得到恢复,农村社会比较稳定。当时都城的居民也很注重礼节,年轻人见到长辈会谦让有礼,不会自我炫耀。大家都知道羞耻,讲究孝道,尊敬师长而崇尚礼仪。家族之间互相支持,在困难时期能够相互帮助。

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明初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官员们注重政治利益和封建体制的整体利益,工作效率也较高。这一时期社会整体呈现出一种良好的秩序感与和谐氛围。

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的恶化:逐利拜金与奢侈之风盛行

经过仁宣之治的短暂繁荣,到了正德年间后,明朝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土地兼并和商品生产日益发展,政治上出现了太监专权和内阁大臣争权的现象,农民起义不断,北方边境和南方倭寇的威胁也日益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明朝中后期的社会风气逐渐恶化,主要表现在逐利拜金和奢侈之风两个方面。

逐利拜金成为社会主流

由于商品经济和货币的影响,社会各阶层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追逐利益的风气。在江南的苏州、洞庭等地,许多人从事商业活动;山东、山西等地的居民也都热衷于经商谋利。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土地不重,操货交接"的现象,从事商业的富人越来越多,而靠农业致富的人则相对减少。


社会上下都在追逐金钱,钱在人们的观念中成为崇拜的对象。正如当时一首民歌所唱的那样:"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在这种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中,地方官员也争相追逐金钱,把官职视为权钱交易的筹码。

金钱的威力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财富可以买通一切,忠良贤才可以被排挤,社会公德可以不讲。这导致社会上强凌弱、众暴寡的现象普遍存在,争斗、械斗、赌博之风大盛。许多地方的青年聚众结党,人数多达上百,横行乡里,欺凌弱小。

人际关系也被金钱所主导,不再是传统的长幼有序、尊卑分明,而是变成了"比族忌锁,富贵贫贱,上下欺虐"。穷人见到富人要卑躬屈膝,甚至要送礼物才能获得对方的注意;而即使是身份尊贵的人,如果没有钱也会遭受冷落,以至于有"满路尊商贾,穷愁独绪绅"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下凌上,少侮长"的社会怪象,民间对尊长的不敬、后生对前辈的轻慢等变态行为屡见不鲜。

奢侈之风的蔓延与扩散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刺激了社会的消费能力,奢侈成为当时社会的另一个流行风尚。从上层社会的官绅士子到下层社会的暴发户,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乘轿风气的下移。古代只有官员才有资格乘轿,而到了明朝中后期,不仅是离职归乡的官员,连未当官的举人、监生、秀才,甚至是士大夫家的子弟都开始乘轿出行。据记载,从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开始,新进的秀才也开始乘轿,到了万历中期,连一般富家子弟也能享受这种特权,并且还要带领仆从,招摇过市。


在宴请客人方面,也变得越来越讲究排场。以往父子聚会、共叙天伦之乐的场面被朋友之间的联谊所取代,宴席的规格越来越高,不惜重金满足一时享乐的需求。不仅是富家如此,普通百姓也开始效仿,即使没有积蓄,也会把当天赚的钱拿去饮酒作乐。

服饰方面,民间的服装越来越华丽奢侈。从嘉靖年间开始,人们不再穿着朴素的衣服,而是追求华丽的装扮,金银珠宝成为常见的装饰品。妇女即使家中只有少量财产,也要买丝绸锦缎;即使家中粮食不足,也要先添置珠宝首饰。

住宅建筑和家居装饰也越来越豪华。江南城镇流行建造园林式住宅,家具和用具的款式也越来越新潮,特别是在吴地(今江苏南部)地区,制作精美的家具远销全国。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西方的物品如眼镜、自鸡钟等也开始进入富裕家庭。

婚丧嫁娶、寿诞庆典等活动更是成为展示财富的场合,大操大办成为常态。据说"千金之家,三遭婚娶而空;百金之家,十遭宴宾而亡",可见奢侈之风对家庭经济的消耗之大。

这种奢靡之风从上层社会的皇室贵族、官僚蔓延到普通民众,与明初的淳朴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风气变化的深层原因分析

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看,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是社会风气变化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明中期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城镇工商业繁荣兴盛,为逐利拜金和奢侈之风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明后期随着土地兼并、政治腐败和边疆危机的加剧,社会经济开始衰退,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明中期经济的繁荣。嘉靖、万历时期,农业生产力达到了较高水平,传统粮食生产提高的同时,玉米、番薯等新品种的引进也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经济作物如桑、棉、甘蔗等的种植范围扩大,推动了农业结构的变化和土地开发利用率的提高。特别是在湖广地区,土地开发成效显著,使其成为"湖广熟,天下足"的粮仓。

与此同时,地主经济也发生了变化。虽然明中后期地主阶级仍以皇室勋戚官僚绅士等特权地主为主,但普通民众出身的地主也有所发展。更重要的是,地主经济本身包含的商品经济因素有所增长,许多地主开始参与工商业活动,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嘉靖、万历时期,国内外贸易活动空前活跃,商品交换范围扩大,生产资料在交换中的地位提高。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正式允许福建沿海居民"贩东西二洋",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城市经济繁荣,不仅京城、省会等大城市发展迅速,许多县城和市镇也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

农村小生产者的经济商品化倾向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这促进了农村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部分人积累了财富,成为新兴的商人或富农;而另一部分人则因失去土地而沦为雇农或流民,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然而,到了明朝后期,经济开始走向衰退。随着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加剧,国家财政危机严重,人民负担加重,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江南及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也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衰退。经济的衰退促使人们更加急于逐利和享乐,进一步恶化了社会风气。

政治因素:权力腐败与制度崩溃

明朝政治的腐败是社会风气变坏的重要原因。从英宗开始,宦官干政日益严重,到明末魏忠贤乱政时达到顶峰。同时,内阁大臣之间的争权以及东林党与阁党的党争,使政治环境更加恶化。

宦官专权导致吏治腐败,贪污和贿赂现象普遍。为了保住官位,许多官员不得不向当权宦官行贿,形成了"政由贿成"的局面。这种风气从官场蔓延到全社会,导致人们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怀疑和抛弃。

官僚的腐败行为更加剧了社会风气的恶化。许多官员利用职权大肆搜刮民财,贪污受贿,奢侈挥霍,同时还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人勾结,形成"官商一体"的利益集团。这种现象使社会上下都崇尚逐利,追求奢华享受。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达到极点,再加上东北清军南下和东南海商海盗的活动,使政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全面崩坏。

文化因素:思想道德的混乱

明后期思想道德的混乱也是社会风气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的由繁荣到衰退、政治的日趋腐败,明后期的思想文化出现了混乱。

一方面,王学后裔泰州学派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禁欲主义,肯定人的个性和物质欲望。李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对正统儒教提出挑战,鼓吹个性解放,提倡及时行乐。这些思想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方面,土地兼并加剧、政治日益黑暗,传统价值观和伦理观受到严重冲击。猜忌之风、肮脏意识、欺骗行为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与启示

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经济方面,风气变化刺激了土地兼并的发展,一些贵族地主拥有数万亩土地,庶民地主也有了足够的发展。但为了追逐利益,坑蒙拐骗之风盛行,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奢侈之风妨碍了财富向生产性资本的转化,不利于经济发展。

在政治方面,逐利和奢侈之风加剧了政治腐败。贿赂公行,贪污成风,使政治日益黑暗。明朝皇室的浪费尤为惊人,末代皇帝朱由检后宫有宫女九千人,仅脂粉费每年就要四十万两白银。官员追求享乐,忽视政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封建王朝对社会的控制能力减弱。

在社会稳定方面,逐利风气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社会动荡加剧。城镇流氓成群结队,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传统道德受到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尔虞我诈,唯利是图。


纵观明朝社会风气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社会风气的好坏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密切相关,而良好的社会风气又能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应当重视社会风气的培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防止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蔓延,建设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参考资料

  • 张化斌:《简论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湖北电大学刊,1997年第2期。

  •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清代史学著作。

  •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明代文献。

  • 沈朝阳:《皇明嘉隆两朝闻见录》,明代史料。

  • 顾起元:《客座赘语》,明代笔记小说。

  1. 【拜金主义与奢靡之风: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恶化的多维度分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