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
华夏与犹太文明的较量,就是一千四百年前,唐朝与突厥博弈的延续。
千年之前的唐突(唐朝vs突厥)大战,与今日的中美博弈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突厥和美国,一个是可萨犹太之父,一个是可萨犹太的好大儿,怪不得套路差不多,原来是祖孙啊!
祖孙三代,虽然相隔千年,却都在“专治各种不服”的中国面前,踢到铁板!
今天犹太人的主体,是曾经在东欧黑海之滨建国的可萨犹太人的后裔,可萨犹太人的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的突厥王室阿史那氏。
南北朝时期,北周北齐相互攻伐不止。两者都倾尽府库讨好突厥,以借兵压制对手。突厥获得了“美利坚体验卡”,左右逢源,大发战争财,收钱收到手软。
隋朝统一后,突厥与隋“攻守之势异也”。突厥不仅分裂为东西突厥,而且向隋朝称臣。
好景不长,杨广-裴矩二人组,正如今日的特马联盟(特朗普-马斯克),追求一种“无尽赢麻”的赢学氛围,得罪的利益集团太多,因为太想赢所以输了,把大隋江山搞崩。
突厥则再次获得“美利坚体验卡”,扶植各种代理人战争,把中原打得一塌糊涂,从而让自身利益最大化。
李唐依靠天降猛男李世民,迅速统一天下,使得突厥失去了制衡中原的抓手。但是李唐内部,围绕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形成了新老利益集团的两党相争。
李世民不仅要赢,而且要赢得“合乎周礼”,因此一直逆来顺受,隐忍不发,坐等李建成走向疯狂,最终再来一波极限反杀。
如果说,唐太宗李世民和兵部尚书李靖是华夏赢学的官方代表,分别从宏观战略和中观战术层,践行了华夏赢学的理念;
那么《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的原型,就是华夏赢学的民间代表,从微观个人层面,身体力行地进行华夏赢学的具体实践。
正是玄奘的取经之旅,导致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在东方再无立足之地,不得不踏上举族西迁之路;也正是这次惨痛的经历,使得他们在选择信仰时特立独行,皈依了非主流的犹太教,这才诞生了所谓“可萨犹太”!
玄奘在敏感时期提出的取经申请,使他难以洗脱间谍的嫌疑,因此得到了谍报大师李世民的特别关照;
而能够从李世民亲自布置的监视网中摆脱,踏上西行之路,玄奘显然也并非寻常人,很可能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
01 至圣先师如何以“德服人”?
在玄奘之前一千年左右的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教无类,周游列国传播儒家学说,我们印象中的孔子,就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教书先生。
但如果你深入了解孔子,就会完全颠覆这一想法。
孔子的老爹叔梁纥以力大如虎著称,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并称为“鲁国三虎将”。
公元前563年,以晋国为首的十三个诸侯国,联合攻打偪国,叔梁纥随军参战。当诸侯军进入偪阳城时,偪阳人突然将悬着的闸门放下,企图来个关门打狗,一网打尽。
千钧一发的关头,叔梁纥挺身而出,双手撑住门,让已经攻入城里的将士安全撤出,而自己也全身而退。
叔梁纥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呢?
古代城门上的闸门,被称为“千斤闸”,春秋时期的城门多为实木结构,坚固且沉重,结合当时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哪怕“千斤”是夸张的说法,城门的重量也得在400到1000斤之间。
“霸王举鼎”的项羽,他所举的鼎大约在400-500斤之间。在武侠小说中,《倚天屠龙记》里的魔教教主张无忌,身负九阳神功、波斯圣火令武功和乾坤大挪移,也就勉强举动千斤闸。
也就是说,孔子老爹的力气,至少是与项羽和张无忌肩并肩。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孔子继承了父亲的基因,身高超过两米,年轻时也是一名武将,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司寇”,负责管理治安和军事。孔子不仅要处理朝政,缉拿贼寇,还要训练士兵,维护国家的安全。
闹了半天,“孔武有力”,就是孔子武力值很高的意思;
以德服人,就是别人看着孔子发达的肌肉,头脑就会迅速冷静下来,无论他跟你掰赤什么,你也没法兴起跟他掰头的念头。
孔子教授的君子六艺,其中就包括了行军打仗的军事技术(射御),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都是文武双全的武将?
孔子周游列国,身边带着三千弟子(训练有素的士兵),七十二贤人(武将)。俨然就是一支小型的军队。这些人马放在军神李靖手里,那是能灭掉一个国家的!
孔子就算军事才能比不过军神李靖,毕竟也做过堂堂武将,一般的中小型国家的君主,看到这样身高两米的魁梧大汉,带着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上门来跟自己“讲道理”,心里也得掂量掂量,不听道理的后果是什么。
但是,为什么孔子没有给人留下武力很高的印象呢?
《列子》中的一句话,泄露了天机:
“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意思是说,孔子力气很大,能直接徒手推开城门,但是他却不肯让别人知道他力量大这件事。
孔子希望推行儒家学说,各国实行仁政,而不是打打杀杀。如果他以力大天下闻名,那别人只会认为他是以力压人,而不是以德服人,因此孔子及其弟子们在孔子的武力方面都极为低调,能不提就不提。
也许有读者会抬杠,孔子毕竟是春秋时期的人,到了隋唐时期,玄奘跟高僧大德们,也许真的只是坐而论道,君子动口不动手?
事实恰恰相反!
要论习武风气,隋唐更胜春秋!
玄奘的武力,恐怕也在孔子之上!
要是在画江湖宇宙中,玄奘怎么也得是比肩四大尸祖,大天位级别的顶尖高手,说不定跟“不良人”的创始人——不良帅袁天罡,都能掰掰手腕。
在真实的历史中,不仅唐僧有原型,孙悟空同样也有原型!
只不过,不是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而是孙悟空想杀唐僧,反而被唐僧所制服!
“雕虫小技,竟敢班门弄斧!”
“就让为师,来驯服你这只猴子!”
02 玄奘的武力有多高?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尚武之风很盛,甚至诞生了“以武犯禁”的游侠阶层,比如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就以游侠身份在外闯荡15年,积累了丰富的江湖经验,并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游侠皇帝。
参见:汉民族缔造者刘邦,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侠客皇帝!
汉代建立之后,打击民间武器,禁绝游侠,习武风气稍减,但总体来说依然十分兴盛,否则杀猪匠张飞、卖枣大汉关羽,如何成为万人敌?
五胡乱华之后,北方地区常年战乱,异族大举入侵,让北方汉族的生存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于是尚武之风更胜从前。
中华大地特别是北方地区,出现了众多坞堡,以宗族、乡党为核心,兼纳流民,形成集生产、防御为一体的自治集团。男子“旦则习武,暮则耕田”(《魏书·地形志》),妇女儿童参与后勤,形成“战时为兵、闲时为民”的生存模式。
在福建省永泰县,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被称为庄寨的建筑群,其实就是坞堡,只不过修建年代主要在明清时期。
几百年的战乱生存模式,使得习武已经刻在人们的文化基因中。在隋唐时期,会武术是男子的默认设置,根本无需再提,就好像现在你会用智能手机,没人会说你是掌握了先进的通信技术一样。
至于那些名门望族,之所以能屹立数百年而不倒,除了朝中有人做官之外,鼓励宗族子弟习武强身,结镇自保也是必备条件。所谓穷文富武,名门子弟也有更好的条件习武。比如《颜氏家训》鼓励子弟兼习骑射。
前文提到的军神李靖,他的军事作战能力就是是宗族家学。同样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玄奘,自幼除了习读诗书之外,舞枪弄剑也是必须的。
即使到了盛唐,中原地区已经和平了一百多年,习武之风仍然不减。在《长安三万里》中,我们看到高适从小被父亲教育,既要读书也要骑马射箭,就是那时候世家弟子的常态。诗仙李白也是有名的剑客。
中国的尚武风气,直到宋朝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甚至产生了鄙视练武的风气,才会出现所谓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
所以,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只会拜佛念经,一遇到妖魔鬼怪就束手无策,哭哭啼啼,完全是仿照明朝的文士形象而来,与历史上的唐僧玄奘相去甚远。
在家学奠定良好武学底子的前提下,玄奘十岁时进入洛阳净土寺出家。
净土寺又名东都净土道场,属于隋朝的皇家寺院,地位崇高,下辖洛阳附近的众多寺庙,少林寺就是净土寺下辖的众多寺庙之一。
洛阳周边是兵家必争之地,民间习武风气最盛。寺庙拥有广大田产和财富,原本就是盗匪们觊觎的对象。因此,洛阳的僧人们出家之前普遍习武,出家之后更要操练起来以自保,寺院本质上就是带有宗教属性的坞堡。
所谓少林寺派棍僧助李世民,其实本质上是净土寺助李世民,只不过净土寺在唐武宗灭佛之时被毁,遗迹无存。后世就将这个故事,转移到因习武出名的少林寺身上。
在净土寺中,天资聪颖的玄奘,无论是身体和头脑,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从十岁开始苦修八年,练成了一副过硬的本领。只不过出家人慈悲为怀,动手一般点到即止,对方认输也就放一马,被打败的人出于面子,也不会宣扬这事。
真实的玄奘大概就像下图这个模样,才能在乱世中闯荡江湖而安然无恙,才能实现行走天下,遍寻名师。
二十多岁的玄奘,在全国各地找高僧请教。
那么,这些功成名就的有道高僧们,就这么礼贤下士?
随便一个毛头小伙登门请教,他就要亲自接待,并与之辩经?
如果真是这样,那高僧一天到晚啥也不用干了,跟人辩经都忙不过来。
想通过这种方式一战成名的年轻人,如同过江之鲫。
因此,年轻的玄奘去各处辩经,如果他是一副温良恭敬让的模样,那么他可能连住持的模样都见不到,更别说与对方当面探讨佛法中,最为精深晦涩的问题。
专门负责接待的僧人,往往又修行不够,玄奘那些高深的理论他们恐怕听都听不懂,也分辨不出玄奘的水平,也不可能就这样放玄奘进去。
所以玄奘辩经,前提是他能见到这些高僧。
如果你以礼待人,那我也以礼相待,咱么就客客气气地好好辩经;
如果你以貌取人,甚至动粗,那贫僧也略懂一些拳脚,咱们就来比划比划。
这极为类似武侠小说的桥段:主角得到绝世武林秘籍,或者在前辈高手那里拜师学艺,学成下山后红尘历练,方式就是到处找高手决斗,打败已经成名的高手,就是自己成名最好的方式。
玄奘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四处“踢馆”,各地德高望重的有道高僧,无论过程如何,反正结果是都被请到玄奘面前,在他的诘问面前无法招架,纷纷败下阵来。于是,他名声鹊起,被誉为佛门“千里之驹”。
XX法师,如果你再不出来,恐怕你的山门要保不住了!
二十五岁的玄奘,成为空前绝后的中土佛教第一人。
学术探讨嘛,就要多多开放交流。
但是在玄奘之后,再也没人能像他这样“打遍天下无敌手”,僧人们彼此交流起来就多了很多障碍,佛学发展也就停滞不前。
正如儒家对于孔子会武术这点讳莫如深,玄奘以佛法精深闻名,佛教比儒学更加讲究和平,禁止动武,那么玄奘的武力,就更成为不能说的秘密。
玄奘在西行取经路上,多次遭遇盗匪、异教徒、猛兽等各种危险,玄奘只要信仰虔诚,诵读佛经,也别管大家语言通不通,反正都是现场感化对手,从而化险为夷。
逻辑上不合理?不合理就对了,不合理才能成为神迹嘛!
主打一个佛法博大精深,神奇无比。
孔子周游列国,是上千人结伴而行;玄奘则是孤身一人,平蹚西域诸国。
其中还包括像西突厥这样,信仰异教,崇尚武力,还跟大唐敌对的国家。
这样我不由得想起一位故人的形象。
这么一对比,玄奘的真实武力,恐怕还要远在在孔子之上。
玄奘在国内这一圈跑下来,发现所谓的“高手在民间”都是扯淡,真正的高手只能在资源最丰富、国际交往最频繁的都城长安。当他来到长安之后,与许多比他资历高许多的高僧并列,被评为“长安十大高手”(长安十大德)。
之所以并列,还是看在这些老僧的资历,尊重一下老年人,否则会影响佛门的安定团结。
唉,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一次偶然的机缘,玄奘参加了一场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结识了印度僧人波顿。从波顿那里得知,印度那烂陀寺是佛学的最高学府,戒贤法师是当世的高僧,通晓一切佛法经论。
本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精神,玄奘决心前往天竺,会一会这位戒贤法师。
玄奘的眼界和格局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唐朝那么多和尚,许多高僧也都知道佛法分歧普遍存在,但是能像玄奘那样,想到并做到回本溯源的,实属凤毛麟角。
03唐僧收伏“孙悟空”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理解了玄奘西行时远超常人的体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虽有追兵但吾往矣的能力,到底是从哪里来了。
玄奘对于自己两年来被监视的情况,早已心知肚明,每日行动如常,等待机会。当“灾民出境”这一良机到来之时,他第一时间甩开眼线,成功离开长安。
玄奘以为只要离开长安,朝廷不会调动人力物力,跟他一个僧人较劲,但他低估了李世民对他的“格外关照”。
凉州总督李大亮亲自劝说玄奘回返,也算是给足了他面子。
但玄奘既然已经上路了,哪有就此乖乖回返的道理?
只不过这还是大唐的地界,玄奘不方便直接跟官府动手。在当地慧威法师两个徒弟(广智、广谋的原型?)的掩护下,玄奘地躲过了李大亮派来的士兵小队的监视,再次秘密出走,白天休息,夜里赶路,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风餐露宿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
瓜州刺史独孤达自称自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玄奘十分客气,给予殷厚招待,却不允许他走,实际上暗中派遣士兵,将其严密地监视起来,等待朝廷方面的进一步指示。
玄奘从李大亮眼皮底下逃跑了。
作为堂堂西北军区司令,李大亮就不要面子的吗?
正在玄奘与独孤达谈经论道,虚与委蛇之时,由凉州总督李大亮签批,追捕玄奘的通缉令到达了瓜州。
公文上写道:“有鬙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
这个口气就比原来的公文严厉多了,已经把玄奘看做嫌疑犯了。
州吏李昌为玄奘立志去西天取经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通缉令,促他快速西行。
一位名叫石磐陀的胡商,愿意受戒为徒,并护送玄奘偷越边界。
胡人石磐陀,就是石猴孙悟空的原型。
在皇汉眼中,胡人与猢狲(猴子)无异,七传八传,姓石的胡人变成了石头里蹦出的猴子。
西夏壁画中的玄奘与石盘陀(已经猴化了)
“石”这个姓,表明石磐陀是粟特人,来自石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市。《长安三万里》中的柘枝舞,就来自石国,与胡旋舞和胡腾舞为唐代流行的三大西域乐舞。这三大舞蹈都是来自粟特人。
粟特人是曾经活跃在中亚的商业民族,依附于丝绸之路之上,以经商为生。
粟特人在丝绸之路必经之路上,共建立了九个绿洲城邦,在中国史书上被称为“昭武九姓”。中国人懒得区分这些小国家的名字,因此也将他们统称为“杂胡”,意思是除了“突厥”等我们熟悉的胡人之外的其他胡人。
粟特人从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因此长期受周边的强大外族势力的控制。
其生存方式和意识形态,很类似于中东的犹太人。由于当时最强大的西域民族就是突厥,突厥人与粟特人之间,结成了类似欧洲日耳曼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共生关系。
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粟特人,他的副将史思明,则是突厥阿史那氏。
突厥人西迁之时,粟特人也跟着西迁,因此所谓的“可萨犹太人”,本质上也是突厥人和粟特人的混合,同时结合了突厥人的阴鸷狠辣和粟特人的诡计多端、精于算计的特点。
粟特人与突厥人信仰的宗教,是源自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或者摩尼教,中国人将其统称为“拜火教”,也就是倚天屠龙记中所说的“明教”。
问题来了,一个江湖经验丰富的明教信徒,怎么可能几句话就被素昧平生的玄奘说服,背弃明教改为皈依佛教?
这种可能性不能说一点没有吧,也基本上跟走在大街上被流星砸死的概率差不多了。
如果玄奘的传教能力真有如此强悍,那么三大教创始人都要甘拜下风,甚至给其提鞋都不配。
事有反常必有妖!
果然,当两人偷渡过了玉门关,四处茫茫无人,满眼尽是黄沙,正是杀人越货的好地方。
在一般的材料提到此事时,通常是这么说的:
石磐陀忽然变卦,不愿继续前行,甚至打算杀掉玄奘。
经过玄奘一番大乘佛法的“说理”之后,石磐陀被唐僧感化,放下屠刀。玄奘于是放他回去,自己孑然一人一马,孤行茫茫大漠。
这合理吗?
感觉任何两个分句之间想把逻辑连上,都挺困难的。
这段记载一定是隐藏了什么重要的事实!
真实的情况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李大亮的通缉令,要比原先的政府公文严厉得多,而且写明了玄奘十分诡诈,善于逃脱追捕。
这个任务在身为边将的独孤达看来,就是个烫手的山芋。
你不能明着干,万一把这个高僧弄出个好歹来,会得罪民间的佛教徒;
即使是李大亮,也不知道李世民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玄奘到底杀还是不能杀,也没个明确的指示;
玄奘狡猾得很,表面很配合,一不留神就金蝉脱壳,实在是没法抓;一不留神就留下办事不力的罪名;
最佳解决方案就是:派人骗取其信任之后,在四下无人之处,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其做掉。
这样一来,既完成了任务,万一上级追究起来,人也不是我杀的,跟我没关系。
边关守将嘛,山高皇帝远,胆大手段黑,又要完成上级下达的KPI,又要捞钱捞好处,平时搞点灰黑产不要太正常,否则怎么有杀良冒功,养寇自重的说法?
尤其是丝绸之路上的那帮大爷们,最常干的事情就是勾结本国或外国商人团体,充当走私集团的保护伞。这里面经常需要干些杀人越货,黑吃黑的勾当,不方便动用明面上的武装力量,往往需要动用私人武装,杀手组织,来干脏活。
你要实在理解不了,看看驻伊拉克、阿富汗的漂亮国大兵平时都搞点啥勾当,总该秒懂了吧?
石磐陀,就是干这种脏活的专家!
所谓州吏李昌被佛法感动,当面撕毁通缉令,就是配合石磐陀,获得玄奘信任演得一场戏。
再怎么被佛法感动,也没有人会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否则,那就不是宗教而是邪教了。
石磐陀虽然江湖经验丰富,玄奘跟他一比,那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玄奘江湖经验丰富得很,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否则也不能活到现在了。
既然你们要演戏,贫僧就配合你们演,看看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经常杀人的朋友都知道,玉门关外四下无人,月黑风高,正是杀人越货的好地方!
石磐陀见玄奘正背对自己休息,于是亮出早已准备好的利刃,打算摸过去一刀捅个对穿,赏金就到手了!
玄奘则完全觉察到石磐陀的举动,他终于不用藏着掖着了,冷笑一声:
“雕虫小技,也敢班门弄斧!”
“就让为师,来驯服你这只泼猴!”
在《西游记》中,为了让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被唐僧制伏,就增加了紧箍咒这个补丁。但现实中哪有这样神奇的咒语?那就只能靠唐僧“略懂一些拳脚”了。
玄奘作为僧人,不方便使用兵刃,真要空手夺白刃难度又太大,大概率是用的是棍术,也就是他从不离身的锡杖。
在锡杖的加持下,石磐陀被唐僧的大乘佛法“深深折服”,“五体投地”,也就是趴在地上起不来了,浑身被打得伤痕累累,痛不欲生。
石磐陀被制伏之后,石磐陀自然要痛哭流涕,求圣僧放过。佛教讲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说玄奘也是艺高人胆大,看他水平太次,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于是就放其离去。
但是这一念之仁,却给玄奘后续的西行之旅,增加了不少麻烦。